農村能源轉型 從“補弱”邁向“培優”
——訪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
如何在保障農村能源穩定供給的同時,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成為當前能源行業關注的熱點。
在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的背景下,農村能源轉型承載著前所未有的戰略使命,正從“補弱”邁向“培優”發展新階段,成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一環。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持續發力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農村能源系統逐步從單一的供電保障向多元化、清潔化、智能化方向升級。如何在保障農村能源穩定供給的同時,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成為當前能源行業關注的熱點。《中國能源報》記者日前就農村能源發展路徑、農村能源的綠色發展、建設新型農村能源體系等熱點問題,專訪了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
農村能源發展進入普及階段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多元協同的合力推動下,過去五年我國農村能源事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展水平達到歷史新高。農村地區已成功從傳統的能源消費端,演進為能源生產與消費并重的新角色,不僅為國家能源的綠色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更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堅實的基礎與強勁動能。
史玉波表示,“十四五”以來,我國農村能源發展呈現出三個顯著特征,標志著其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一是產業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得益于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密集出臺,如將“千家萬戶沐光行動”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深度融合,成功構建了“村里有風電、集體增收益、村民得實惠”的新格局,農村能源資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開發利用。
二是發展底色向新向綠。農村能源的綠色轉型深入推進,能源清潔化結構深度調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為代表的、具有鮮明農村特色的多元能源供給體系。同時,穩步構建了電氣化水平持續提高、清潔用能比例不斷提升的綠色消費體系,并積極創建“源網荷儲數智充”多技術融合應用的新范式。
三是助農增富效益凸顯。農村能源轉型直接驅動了傳統產業升級,催生了新興業態,顯著擴大了就業渠道,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這一系列變革重塑了鄉村產業經濟格局,開創了綠色低碳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新局面,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史玉波進一步闡釋,我國農村能源的發展路徑可清晰地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補弱階段,主要集中在脫貧攻堅時期,通過能源扶貧政策,彌補了農村能源基礎設施的短板。這一階段的重點是解決農村地區基本的用電問題,保障基本生活需求。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農村能源的發展進入第二階段的普及階段。從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到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的實施,農村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得到了全面推動,尤其是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在農村地區的快速普及。
進入第三階段的培優階段后,農村能源的發展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史玉波強調,這個階段的發展重心已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與效益的提升。當前的目標不僅是提升能源供應能力,更在于推動綠色轉型,構建可持續的農村能源生態系統。其核心任務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并為國家新型能源體系的構建提供堅實支撐。
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續提升
史玉波表示,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鍵政策,如“千村萬鄉御風”和“光伏下鄉”行動,推動了農村風電和光伏發電的規模化開發。這些政策不僅明確了分散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的就地就近利用,還提出了村企合作、收益共享等新模式,為農村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已超過56%,其中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保持快速增長。特別是分布式光伏發電,近三年的增長率超過50%,顯示出農村能源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巨大潛力。
“盡管農村能源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史玉波直言,可再生能源的不確定性和間歇性給農村電網帶來了巨大壓力,尤其是在偏遠地區,電網的承載能力和穩定性仍需進一步提升。此外,農村能源系統的數字化治理水平相對滯后,缺乏統一的數據平臺和管理機制,導致政策執行和效果評估存在困難。
史玉波強調,農村配電網正在向主動型配電網轉型,探索建設鄉鎮微電網和農村能源互聯網,但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充電樁建設方面,雖然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鄉村地區的充電樁覆蓋率仍然較低,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需求。
另外,農村能源的消費端也面臨挑戰。新能源的消納不僅依賴于電網的承載能力,更需要在消費側實現負荷增長。目前,農村生活用能仍以傳統固體燃料為主,清潔取暖改造仍依賴補貼。在交通和生產領域,雖然新能源汽車和清潔能源的使用率不斷提高,但整體占比仍較低,需要進一步政策支持和市場引導。
創新模式和未來路徑
近年來,我國農村能源領域涌現出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生物質能利用及地熱能開發等多元化創新模式。這些模式不僅豐富了農村能源供給結構,更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當前,農村能源發展的核心在于產業鏈的協同與模式的深度融合。例如,“光伏+農業”“風電+牧業”等融合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與綜合經濟效益。同時,以政府、企業、農戶多方參與的組織與投資機制日臻成熟,為農村能源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史玉波認為,構建新型農村能源體系需從三個維度系統推進。一是確立“三位一體”的價值導向。新型農村能源體系的建設必須堅持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在經濟層面,應著力降低用能成本,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打造“新能源+”的復合收益模式;在生態層面,需顯著提升農村清潔能源消費比重,以綠色能源賦能人居環境改善;在社會層面,應持續提升能源公共服務水平,創造能源領域就業崗位,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是實施“四步推進”的發展策略。對此,史玉波建議,可采取試點示范、總結評估、優化推廣、全面提升的階梯式發展路徑。首先,選擇資源稟賦優越、基礎條件良好的地區開展先行先試。其次,對試點項目的技術路線、商業模式及政策需求進行系統性評估,提煉并形成可復制的最佳實踐。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東部地區重點發展“分布式光伏+儲能”,西部地區則側重風光大基地配套與消納。最終,在產業層面全面推廣成熟模式,實現農村能源體系的整體轉型升級。
三是構建“五維協同”的支撐體系。為保障新型農村能源體系的建設,需構建政策、技術、金融、主體和數字五個維度的協同支撐體系。史玉波表示,政策上,完善價格、土地、財稅等配套政策,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技術上,加強新能源發電、儲能、智能微網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示范;金融上,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村集體參與、農戶受益”的多方合作與利益共享機制;主體上,激活各類參與主體的活力;數字上,加快建設農村能源大數據平臺,實現源、網、荷、儲的智慧化協同調控,為科學決策與產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談及農村能源的數字治理,史玉波坦言,當前仍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在生物質能、地熱能等領域的能源數據獲取與管理存在嚴重缺失。他強調,加快農村能源數字化平臺建設,推動數據共享與智能管理,是破局的關鍵。
在史玉波看來,農村能源的高質量發展,是支撐鄉村全面振興與國家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石。未來,必須持續強化政策支持,加速農村能源的綠色轉型,全面提升其智能化、數字化與現代化水平,為優化我國能源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堅實力量。(中國能源報 記者 蘇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