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規模高達12萬億元的地方隱性債務置換方案于2024年11月落地后,地方政府化債進度明顯加快。隨之而來的是,多家以垃圾焚燒發電為主業的固廢治理上市企業相繼披露應收賬款回款捷報,回款金額在數億元,部分企業甚至刷新月度回款紀錄。
自2021年開啟一波垃圾焚燒項目搶裝潮后,隨著地方政府財政負擔加重,相關固廢治理企業應收賬款隨之增長。根據Wind行業類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34家固廢治理上市公司合計應收賬款超過562億元,比2021年全年增加近八成;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也由2021年末平均近130天增至近195天,企業回款問題日益嚴峻。
化債“及時雨”
在日前舉辦的一場調研電話會上,針對化債對公司垃圾處理費回款的影響,綠色動力(601330.SH)回應稱,“國家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將減輕地方政府償債壓力,總體有利于垃圾處理費應收賬款的結算。”
應收賬款長期居高不下,是困擾以垃圾焚燒發電為主業的多家固廢治理企業的主要難題。國內垃圾焚燒企業以垃圾處理費、焚燒發電帶來的電費和政府補貼為三大主要收入來源,下游客戶主要是地方政府部門和國家電網及下屬公司。
多名行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垃圾焚燒發電企業應收賬款中,占大頭的是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補貼以及地方政府對垃圾處理費的欠款。其中,國補電價收入結算周期通常在1-2年,垃圾處理費結算周期通常在3個月左右,但近兩年部分地區對垃圾處理費的結算周期有所延長,多家公司應收賬款中政府款項占比較大。
隨著2024年11月國家“近年來最大力度化債”舉措出爐,因其與清欠中小企業賬款工作結合推進,化債資金是否用于清欠款成為市場關注之一。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開年以來,不少固廢治理上市企業公開表示獲得國家化債資金、償還拖欠賬款。
今年除夕當天,城發環境(000885.SZ)子公司城發環保能源在公眾號發文稱,公司固廢板塊1月份回款逾1億元,刷新歷史月度回款紀錄;該板塊1月單日回款2773萬元,創公司歷史單日回款紀錄。
稍早前,僑銀股份(002973.SZ)發文稱,伴隨各地化債資金加快落地,公司近期已收到回款超7.7億元,按這種回款力度,預計2025年相關存量應收賬款將大幅下降,經營性現金流有望提升。盈峰環境(000967.SZ)也在1月26日宣布,公司近兩個月內回款總額超過30億元,回款迎來“開門紅”。盈峰環境稱,2024年國家財政12萬億元化債政策落地,助推地方財政狀況改善,款項支付能力和意愿提升,將給予應收賬款壓力大的上市公司修復契機,也為公司2025年發展帶來良好開端。
瀚藍環境(600323.SH)、圣元環保(300867.SZ)、三峰環境(601827.SH)等多家固廢治理企業近日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或機構調研中表示,12萬億化債政策有利于推動公司應收賬款清收工作,改善現金流狀況。
值得關注的是,行業頭部企業在本輪化債政策中受益明顯。結合近期回款金額較高的盈峰環境、瀚藍環境看,兩家公司30億元、24億元的回款金額分別占其2024年三季度末應收賬款的46%、49%,應收賬款清收壓力明顯減輕。
企業如何自救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上述34家固廢治理企業中,僅有不到一成企業披露了公司應收賬款回款最新進展。一名華南地區垃圾焚燒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政策下達尚需一定時間,公司還未收到相關通知。我們將繼續與相關客戶積極溝通,提升公司應收賬款回收效率。”綠色動力也在前述調研電話會上表示,2024年國補回款情況總體好于2023年,但是回款結算暫未實現常態化。
“2021年以來垃圾焚燒公司應收賬款顯著增加。”長江證券分析師徐科介紹,受2021年垃圾焚燒新增項目因競爭性配置政策開啟搶裝潮,相關公司應收賬款余額增加;2022年開始,隨著地方財政壓力增加,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增速放緩,應收賬款進一步增長。
據Wind行業類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34家固廢治理企業合計應收賬款超過562億元,平均每家企業應收賬款逾16.5億元,比2021年全年增近八成,占公司平均營業收入比重超五成;企業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也由2021年末平均近130天增至近195天,回款問題日益嚴峻。
同時,我國垃圾焚燒市場后續增量空間已經有限。據浙商證券統計,2024年上半年,我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累計開標10個,總規模3630噸/日;開標數量較2023上半年下滑了63%,規模同比下滑77%。
在企業應收賬款高懸但回款結算未能常態化,且垃圾焚燒發電產業漸趨產能飽和情況下,存量項目并購整合、提質增效,同時投資出海尋找增量空間,被業內認為是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的破局之道。
2月19日,瀚藍環境披露公告稱,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已進展過半。去年7月,瀚藍環境宣布計劃以111億港元交易總價私有化港股上市公司粵豐環保(01381.HK)。瀚藍環境表示,同行業產業并購將提升公司的資產規模和盈利水平。短期內公司資產負債率會有一定幅度上升,但同時經營業績將進一步增長,公司通過日常經營收益償還債務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不少垃圾焚燒發電企業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尋求新增長點。其中,東南亞因其地理位置臨近、文化差異較小,以及較高的補貼費用和明確的政策支持,成為企業出海的主要布局地。
例如,光大環境(00257.HK)已在越南布局了3個垃圾發電項目,其中包括芹苴項目和順化項目,總投資額分別為4700萬美元和7455萬美元。中國天楹(000035.SZ)在越南、新加坡、印度等地落地了多個垃圾處理項目,其中越南河內項目規模達到4000噸/日。
從收益看,這些海外項目盈利能力可觀。浙商證券分析師謝超波稱,結合已出海項目看,多數項目收入普遍在420元/噸以上,而國內公司項目收入大多在300元/噸以下。謝超波表示,隨著經濟水平和城鎮化率提高,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東盟五國垃圾處理投資空間廣闊。若按50%的目標焚燒率和每日50萬元/噸的投資額測算,東盟五國合計擁有15.37萬噸/日的新增產能空間和768億元的投資空間。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近日不少企業表示了加強海外項目布局的決心。三峰環境稱,東南亞、南亞是一段時間內公司海外業務的主要目標市場,總部已成立專門的國際事業部,從戰略角度推進公司海外業務拓展。綠色動力也表示,公司在2024年11月審議通過了參與馬來西亞垃圾焚燒發電EPC項目投標的議案,擬與具有海外經驗的央企合作,組成聯合體投標此項目。(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