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合肥供電公司獲悉,《合肥市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方案(2018-2020年)》已經出臺,倡導推動電能替代,讓清潔能源走進更多家庭生活中,減少對城市的環境污染。
倡導“零排放”提高清潔用電比重
立冬以來,氣溫不斷走低,不少居民紛紛打開空調進行取暖。而濱湖新區萬象公館、科學家園、地礦家園等小區的住戶們卻無需使用空調,地熱能源系統將地下百米深熱量源源不斷輸送至居民家中。不僅在寒冷的冬季獲得最舒適的恒定24攝氏度生活體驗,一個采暖季將節約費用3成以上。
合肥地處淮河以南,不屬于國家集中供暖區域,但冬季日平均溫度低于5攝氏度時間近3個月,同樣潮濕寒冷。供電部門的專業人士指出,“如果全市百萬戶居民同時開啟空調,部分偏遠地區使用小范圍燃煤取暖,不僅成本高,污染大,同時也將給局域配電網帶來較大負擔。”
因此,在日常居民生活中,合肥正穩步提高清潔用電比重,倡導“零排放”家庭生活方式,服務地源熱能、綠色光伏、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截至目前,合肥地區電能替代總量已達到29.6億千瓦時,相當于替代散燒煤、燃油消費約118.4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95.12萬噸,規模位居安徽首位。
電能替代技術將在居民生活中“落地”
想知道,電能替代技術能在哪些領域“落地”嗎?合肥供電公司專業人士介紹,未來將重點在工業、建筑綜合體、民生服務等領域,結合企事業單位和市民具體用能情況及其所在區域的供能條件,量身定制用電方案,逐步替代污染能源。
比如,引導人們實施電代煤、氣改電,集體應用電采暖、新型建筑蓄冷、熱泵等。特別是大力推廣的挖掘電窯爐、水泥回轉窯、鋼鐵高爐手段,使得相關產業的生產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實現了社會效益的同時,又讓用戶能享受到蓄能專項電價政策,獲得一定經濟效益。
供電部門還將在廣大市民中普及綠色環保生活理念。創新電能替代手段,在長豐縣等農業種植區域,開展經濟作物農業大棚電能替代改造項目。打造了全國中部第一、全國領先的新橋機場電能替代典型示范項目,預計一年減排二氧化碳達萬噸以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