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余年,特別是“雙碳”目標提出后的這五年,我國出現的最大變化是一大批綠色低碳產業快速崛起。我國在綠色低碳產業的生產、研發、投資、消費等領域已處在世界前列;在光伏、風電、儲能、氫能、數字化等關鍵技術領域,處在全面或局部領先的位置;光伏組件、風電設備等占全球供應量的70%以上;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8年位居全球首位。
這種發展是超預期的,既超出了政府有關規劃的預期,也超出了參與其中的企業自身的設想。回過頭看,中國走出了一條有別于歐盟國家、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驅動的綠色轉型路徑。
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歐盟長期以來是綠色發展的倡導者和先行者。歐盟率先建立了交易規模最大、相對成熟的碳排放權市場,期待通過碳定價形成有效的市場激勵機制,帶動綠色創新和產業發展。從實際情況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預期目標還有較大距離。
我國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于2021年7月正式啟動,所覆蓋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規模全球最大,但成交量和成交額還處在起步期。與此同時,中國的綠色低碳創新產業發展明顯超過歐盟國家,走在世界前列,這一現象很值得研究,與之相關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市場力量在我國的低碳綠色發展中是否發揮了作用,如何發揮作用?
觀察一下我國的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等,綠色低碳產業都是最為活躍的部分。事實上,市場力量在我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中同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并走出了一條有別于歐洲的發展路徑。
我國提出的“雙碳”目標,具有明確、可信和長期穩定的特點,有效引導市場參與者和社會各界的長期預期。實現碳中和目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80%以上,煤炭降到10%以下,這就形成了長期且可量化的激勵目標。可信的目標預期較不穩定的價格預期能夠提供更有效的長期激勵。
長期預期引導創新,吸引風險投資等大量創新資源進入,最有創新活力的民營企業成為主要參與者。除了碳市場外,資源大量進入資本、技術、勞動力、產品等各類市場,政府補貼在部分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市場機制提供了基礎性、持續性的活力和動能。
創新推動關鍵技術快速迭代,在較短時間內大幅度降低成本,帶動技術產業化、規模經濟和對傳統產業的替代。創新具有擴散效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由局部創新擴展到全局創新,由技術創新擴展到體制機制乃至文化創新。
我國擁有全球最為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和強大的工程化能力,尤其是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更是支持綠色低碳產業蓬勃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
綠色低碳投資、生產、消費已經成為近年來驅動中國經濟增長位居前列的力量。如果沒有綠色低碳產業的快速崛起,中國經濟不大可能保持現有的增長速度。與歐盟等依靠碳市場形成的需求側激勵相比,我國的這條路徑具有源頭治理、直接激勵創新、交易成本低、與增長兼容等特征,更加快速、有效地推動了綠色轉型。“十五五”時期我國應堅持、完善和提升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這對全球綠色轉型也能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與時俱進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增長目標
從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十五五”時期是我國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出口驅動為主轉向創新和消費驅動為主的關鍵時期,也是綠色轉型、美麗中國建設由理念到實踐全面深化推進的關鍵時期。
與實現碳中和目標所要求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相比,我國的可再生能源的增長空間還很大。
以往我們預測和規劃新能源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是從實現“雙碳”目標的時點倒推的。由于綠色低碳產業超預期的快速增長,僅從需求側目標倒推的方法已經不適應發展要求了。我們需要從企業和產業發展規律去重新考慮發展目標,只有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才能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增加研發收入,持續增強競爭力。
以往的經驗表明,當企業進入創新發展軌道,增長速度往往是超預期的。比如,中國提前6年實現了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目標,提前11年實現了新能源汽車50%滲透率的目標。所以,我們在“十五五”和更長一個時期里,可以適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保持綠色低碳產業較快的增長速度。
深化改革創新解決新能源發展面臨的挑戰
目前,新能源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如高比例新能源引發的電力供給不穩定、消納和外送受限、分布式能源上網難、隔墻售電難、市場“內卷”和價格下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沖擊等。近期西班牙大停電,將其歸咎于新能源過快增長的聲音并不小。上述這些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只能通過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和更好更快的發展加以解決。
在供給側,要加快新型電力系統的設計和建設。以風光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具有綠色低碳、可再生、本地化獲取等優勢,同時也具有間歇性、波動性。當新能源占比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傳統電力系統的不適應性日漸突出。這時面臨的選擇是,保持傳統電力系統基本框架不變的前提下使新能源與之適應,還是以新能源為主體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如果是后者,就要由集中生產、輸送、分配的垂直一體化體系,轉變為主網、配網、微網分層平衡,構建擁有充足靈活性的新型體系。這無疑是新能源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挑戰,也是一個重要的創新機遇。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也需要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的重大改革。只有過了這一關,才能形成穩定可靠低成本的新能源供給。
在需求側,鼓勵探索有利于創新的新型碳交易機制,加快落實減碳責任,政府可將作為綠電證明的綠證視同碳配額發放給創新型低碳綠色企業,由這些企業將配額出售給承擔碳減排責任的高碳企業,這樣高碳企業對碳配額的付費直接轉化為對低碳綠色企業創新活動的激勵。
加快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關鍵在于擴大國內需求,而擴大需求,就要加快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并且把碳排放雙控目標轉化為具體的量化指標,分解到各級政府和重點行業及企業,普遍推廣碳賬戶和碳核算,形成全面嚴格的碳減排責任機制。責任到位了,需求就出來了,綠色低碳產業將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和增長動能。
本文由記者劉斌根據作者在“2025年南方電網能源發展論壇暨南網能源院研究成果發布會”上的主旨演講整理而成,劉世錦: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