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海螺水泥專用碼頭,中聯11號貨船緩緩靠岸。船員汪師傅拖著電纜來到岸電樁前,插入轉接頭、點擊屏幕參數、查詢APP,一系列操作駕輕就熟。
長江沿岸,全電碼頭的建設增添了江邊工業基地的綠意,港口岸電的普及讓來往船只在靠岸期間用上清潔能源。在電能的助力下,長江岸線生態復蘇,江水越發清澈,長江中的“微笑天使”江豚也重現于人們的視野之中……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全力推進長江經濟帶船舶靠港使用岸電,與安徽省港航局及碼頭企業共同推廣電能替代項目,實現長江沿線安徽段重要港口岸電全覆蓋,并統一了岸電樁建設規范標準。截至8月底,該公司自主開發的“水上電力”服務平臺已接入162個岸電樁,為3300余條船舶提供充電、結算等全過程岸電服務,預計全省港口岸電年用電量超20億千瓦時。
今年7月,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經濟帶船舶靠港使用岸電的通知》,要求力爭到2025年前,船舶受電設施安裝率大幅提高,港口和船舶岸電設施匹配度顯著提升。國網安徽電力認真落實有關要求,目前已完成長江流域1000噸及以上岸電泊位的信息梳理,計劃納入2022年年度投資計劃的岸電泊位有88個,投資額將超過2500萬元,著力打造皖江綠色航線。
岸電運營市場化多方共享綠色效益
“今年以來,我們碼頭岸電設備使用率相比2020年有了很大的提升。”海螺水泥專用碼頭管理人員張小飛說。
數據顯示,長江蕪湖段所有岸電設備應用率提升明顯:截至8月31日,船舶使用岸電次數達10218艘次,是去年同期的4.5倍;用電量32.34萬千瓦時,是去年同期的3.6倍,累計減少各類船舶油料消耗74.39噸,降低船舶運營成本15.95萬元,減少港口碼頭碳排放62.72噸。
這組數據是國網安徽電力與安徽省港航局及碼頭企業共同推動港口岸電市場化運營的效果。
2018年以來,國網安徽電力勘查調研重要港口岸電需求,啟動岸電設施建設,累計完成24座港口98個岸電樁建設,推動港口方自行投資建設27座74個岸電樁。
設備初具規模,如何發揮岸電“綠色效益”成為當務之急。今年,從中央到地方陸續釋放加強推廣港口岸電的明確信號,國網安徽電力逐步推動港口岸電運營協議簽訂工作,推進港口岸電運營市場化。
5月底,蕪湖供電公司與蕪湖市13個港口企業簽訂運營協議。6月初,蕪湖供電公司根據協議退還港口企業首批岸電轉供電費。
“通過簽署的協議,我們初步解決了岸電電費清分結算及開票等問題,明確了供電公司與港口企業的岸電服務費分成比例,提升了港口企業推廣使用岸電設備的積極性。”蕪湖供電公司營銷部綜合能源業務分管主任楊柯說,“今年7月1日,蕪湖市交通運輸管理局等6家單位聯合發布了《關于下調港口岸電價格標準的通知》,自7月11日起將岸電服務費下調至0.2元每千瓦時,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
“供電公司推進岸電市場化運營,主動降低服務費,相關的舉措我們全力支持。目前我們也在組織全市各類碼頭進一步加大港口岸電的應用推廣,讓各方共享岸電的綠色效益。”蕪湖市港航管理服務中心港航管理科負責人說。
碼頭運輸電氣化生產制造綠色低碳
9月23日,從池州神山建筑骨料開采場地到中電建長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體化碼頭,長達12.9千米的物流廊道正在電能的助力下源源不斷地將優質建筑骨料送往碼頭裝船。
該碼頭是中電建長九新材料公司投資建設的砂石骨料基地生產碼頭,年產建筑骨料7000萬噸。然而,偌大的碼頭上卻鮮少見到工作人員和作業車輛的影子。“池州緊鄰長江,因此我們在碼頭建設初期就明確要把環境保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改變傳統骨料生產方式,讓電能成為骨料生產基地的能源來源。”在長九新材料公司電氣控制中心,該公司負責人楊剛介紹。
為確保各環節能夠高效用電,該碼頭規劃建設了2座變電站為生產線分段供電,池州供電公司在立項初期提前介入,調整該區域周邊的電網規劃,針對該項目大負荷入網的情況提前調整電網運行方式,保障項目順利投產。
如今,建筑骨料在生產基地經電動開采機開采、電動破碎機粉碎后,通過廊道直接運輸到碼頭裝船,實現了全鏈條零污染、自動化生產。
在電能替代示范項目的基礎上,池州市政府還規劃了三個礦山綜合能源利用一體化項目,準備依托砂石骨料優勢,將池州建成全國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
不只是中電建長九新材料公司的一體化碼頭,近年來,國網安徽電力在多地推廣全電輸送帶建設,建成了一批電能替代示范項目。其中,連接浙江長興市和安徽廣德市的“35公里全電輸送帶”跨省全電物流項目實現了跨省電能替代;銅陵、蕪湖等地在重要碼頭建設的全電輸送帶項目讓“噪音大、灰塵多、空氣差”的港口工業生態變成了過去式。統計數據顯示,上述港口全電輸送帶項目年替代電量2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6萬噸。
四方聯盟治污染 保護長江兩岸生態
順江而下,沿著長江岸線向東俯瞰,從城市到鄉村,多個領域的電能替代工作正在同步鋪開。蕪湖、銅陵、池州、馬鞍山、淮南等地政府也相繼出臺港口岸電建設運營支持政策,推進岸電設施建設運營。
在長江流域銅陵段,銅陵供電公司以發起人的角色,和銅陵市港航海事部門、銅陵市港口企業、水上運輸經營者一起,建立四方綠色運輸保護長江環境合作聯盟,推動港口岸電建設。梨橋鄉村電氣化景區、濱江零碳書屋試點、海螺水泥全電碼頭、普濟圩農業電氣化改造、大通輪渡“油改電”……這些電能替代項目讓沿江的23個岸電碼頭運營更綠色。2020年,岸電全覆蓋共為銅陵沿江運營船舶減少燃油消耗25.0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5020噸,排放量減少90%以上。
岸電對環境保護的效果首先顯現在長江生態恢復上。位于長江大通古鎮江岸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長江之子”江豚活動頻繁。“往來船只的噪音消失了,污染減少了,水質變好了,這對豚類的自然繁殖來說是件大好事。”該保護區養護科負責人張西斌說。截至8月底,58千米的長江銅陵段內陸續監測到野生江豚50余頭。
今年,隨著政府、港口、船舶、供電公司多方的合力推廣,港口岸電建設已經成為打造“多元互動新形態、零碳建筑新模式”長江綠色發展帶的重要一環。
“接下來,我們將與安徽省交通廳協同,在銅陵市打造‘電靚皖美’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工程,打造多領域電能替代應用、多場景靈活資源互動、多維度能效服務提升的典型示范區。”國網安徽電力營銷部市場處處長唐亮說。
(吳延延 章五九 苗靜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