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農場負責人徐堅坐在辦公室里,手指點擊手機屏幕,遠程開啟電灌站。4千米外的東林合作農場內,一臺37瓦的電動機開始工作。清水流進溝渠,滋養著豐收在即的水稻。再過一段時間,待水稻收割后,東林農場內的秸稈又將迎來一次“輪回”——回收發酵形成生態飼料,用于喂養湖羊,羊糞處理成生物肥料后,被撒回江邊沃土,滋養魚米之鄉……
東林村位于太倉市北部,由4個村合并而成,有耕地4400畝,先后被評為“全國綠色生態產業化示范單位”“國家森林鄉村”等。
2007年,東林村整治土地,形成了2200畝高標準農田,建立了由村集體經營的合作農場。
近年來,東林村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創建了金倉湖富硒大米品牌,并利用大量剩余秸稈生產發酵飼料,陸續建起了合作農場、富硒米加工廠、秸稈飼料廠等。
隨著產業鏈的不斷擴大,東林村的用電需求也不斷增長。太倉市供電公司員工主動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摸排,了解村產業整體規劃,有針對性地開展電網布點,提供“保姆式”服務。
徐堅說,生態循環產業已成為東林村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每年可為東林村集體經濟貢獻1200萬元。2020年,村集體收入突破2800萬元。
可在2004年之前,這還是一個出了名的薄弱村,村集體資產不足200萬元,村內普遍存在低電壓、用電“卡脖子”現象。
2005年,110千伏東林變電站在東林村建成投運。2006年起,太倉市供電公司陸續因地制宜開展臺區增容和10千伏線路改造。線路改造后,東林村共有4臺變壓器,總容量增至800千伏安,供電半徑大幅縮短,供電可靠性明顯提升。
為滿足東林村糧食烘干中心用電需求,太倉市供電公司還專門新增了1臺容量為1300千伏安的變壓器。為減少農場的能源消耗,去年,太倉市供電公司在東林村生態養殖合作社的屋頂建設了容量為2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18萬千瓦時,相當于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0噸。
如今,東林村已形成了“種植-秸稈飼料-養殖-肥料-種植”的農業循環模式,打造出“一根草、一頭羊、一袋肥、一粒米”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
2020年起,東林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去年一年,東林村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為村里帶來400萬元旅游收入,為村民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如今,一個集生產、休閑、餐飲、體驗、旅游、生態于一體的現代化美麗鄉村圖景正在東林村緩緩鋪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