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余村的青山竹海間,游客絡繹不絕。這個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而聞名的村莊,去年接待游客122萬人次,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20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更是達到了7.4萬元。“我們真正嘗到了生態保護的甜頭。”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感慨道。
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也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這一科學論斷從浙江余村的生動實踐起步,如今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指引著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邁出新步伐。
長江之畔,湖北宜昌的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后,騰退的土地上建起了長江大保護教育基地和生態公園。“環境好了,新興產業也來了。”當地負責人介紹,近三年引進綠色產業項目投資超百億元。
像宜昌這樣通過綠色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的地區并非個例。在浙江,全球首個“零碳”碼頭——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龍門吊全部電動化,光伏發電覆蓋倉庫屋頂;在河南鄭州,每50秒就能下線一臺新能源汽車,每3秒就能下線一支動力電池電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帶動下,鄭州汽車年產量歷史性突破100萬輛大關……
綠色轉型背后是政策持續發力。《關于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實施意見》《美麗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印發實施,美麗中國建設“1+1+N”實施體系不斷完善;《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工作指引》發布,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體系;多地推動建設“無廢城市”,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以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不斷厚植。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電力體系和清潔鋼鐵生產體系,96%以上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國家林草局數據顯示,全國林下經濟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從事林下經濟生產的人數達到了3400多萬人,發展林下經濟年人均增收1萬多元,綠水青山正加速轉化為“金山銀山”。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在12個地區開展,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簽訂了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全國已建成572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綠色低碳發展仍面臨挑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生態優先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走更高質量的發展之路。”業內專家強調,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1+N”政策體系,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緣起于浙江、踐行于全國。”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撰文指出,新時代新征程,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 向家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