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點,夜已深,很多人或許已在漸襲的困意中結束了一天的奮斗。而在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建設現場,燈火通明、機械轟鳴,一派繁忙景象。對于承擔夜間施工任務的建設者來說,這一天才剛剛開始。
準確地說,他們的一天開始得更早。從晚8點到早8點, 這12個小時,是他們的一天。
兩河口電站的夜間,永遠是熱鬧繁華的。大壩是最忠實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每個夜晚,它平均長高0.3米。從2016年11月1日,第一層填筑開始,到2021年11月1日,五年幾乎沒有間斷過。為了這0.3米,每晚在工地現場約有36臺機械設備和120人。
在兩河口電站,每位員工平均每年約上150個夜班。
每個汗流浹背或是寒冷刺骨的夜里,總有默默的堅守。從2015年12月13日來到兩河口電站以來,中電建兩河口一二·五聯合體試驗室總工、31歲的吳彬六百多次出現在夜間施工現場。他一般的工作流程是:18點在食堂吃晚飯,19點30分坐上39座的宇通客車。客車用時30分鐘行駛10公里后,來到夜間工作現場。車上通常都是滿員。20時,吳彬正式開始工作。
一個夜班,通常完成現場取樣礫石土料8至10組、反濾料4至8組、過渡料2組、堆石料1組。它們的用時分別是:1組礫石土料40分鐘、1組反濾料20分鐘、1組過渡料60分鐘、1組堆石料4小時。樣品到室內后,1組礫石土快速檢測出結果約2小時,1組反濾料出顆粒級配結果約1小時。跟他一起完成這些工作的,還有18名同事。他們會在凌晨12點準時吃上后方送來的熱乎乎的夜班飯,這是一夜中惟一一場休整。
當然,工作流程也有例外的時候,但其實是更難的考驗。有時晚上要進行碾壓試驗。他們要在一小塊場地上模擬大壩填筑,把現場施工的過程全部都做一遍,根據碾壓試驗結果制定現場試驗參數,工作量很大, 需要各方面都很細。“比做現場檢測累多了。”
夜間也是幸福降臨的時刻。吳彬的女兒在2019年4月7日凌晨來到這個世界。他和愛人陽冬梅在兩河口結緣,像他們一樣在兩河口收獲愛情和幸福的至少有9對情侶。
關于愛情,賈夢始終有自己的堅持。她認為住隔壁的夫妻就是典范。他們住在6樓,由于該樓層女生較少,女衛生間設在4樓。不論多晚,不論多冷,只要妻子去衛生間,丈夫一定會陪著去,然后在4樓的樓道口耐心等待。6樓到4樓 ,55秒,88步,有陪伴的每一步都叫幸福。
兩河口的夜晚,也有一些溫暖的故事。楊春貴至今還記得凌晨一點的感動。一次,他在國慶期間返回工地,在高速公路上堵了很久,飯也沒有吃上,到達工地已經凌晨一點多。院子里靜悄悄的,推開寢室的門,桌子上是冒著熱氣的炒土豆絲、青椒炒肉,還有涼拌茄子。正在往桌子上擺筷子的劉睿,抬頭笑意盈盈地看著進來的他。菜是劉睿親手做的。那一刻,從早上6點出發到深夜1點結束的奔波,一路的疲憊都化為烏有。
這樣的奔波在2017年之后其實已經有所改善。劉睿說:“17年后從成都到項目要7個小時,17年之前要12個小時。公路修好了,時間快了。”
大壩從2580米高程開始填筑成長到目前的2860米,背后是無數無聲的力量。2016年6月是雨季,有時一夜要下幾場雨,來得快去得也快,當時大壩正在進行底板澆筑。為了保證施工質量和澆筑過程連續性,澆筑工人會在大雨快要到來時覆蓋倉面,因為下雨時間短,雨停會繼續進行。他們只能呆在倉內。在泵車轟鳴聲中,混凝土從十多米高的泵車管道里奔涌而出,在沖擊力的作用下,濺起的水泥漿弄的工人師傅們渾身星星點點。振搗棒嗡嗡地響著,混凝土散發出的熱量使得倉內像個蒸籠,師傅們身上的泥漿、汗水、雨水混在一起。
到了吃夜班飯的時候,他們從倉內回到休息室,潦草地吃完飯,趕緊圍坐到爐邊烤淋濕的衣服。張定秀脫完膠鞋,露出的是腳上的塑料袋,摘掉塑料袋后,里面是一雙襪子,再脫下后,還有一雙。紅腫的眼睛,在爐火的映照下,更顯通紅。但是想到家里計劃中的樓房又可以增加0.05平方米,他紅腫的眼里又多了幾絲欣慰。
凌晨四點,夜色還未完消退,食堂師傅們已經到崗。四點到六點五十分的成果是150個包子、200個饅頭、100張餅,還有一大鍋稀飯,一大盆豆漿。這是240多位員工的早餐。
當太陽升起,安靜一晚上的項目部又熱鬧了起來,深夜仿佛不曾來過。但是大壩又長高了0.3米、夜班歸來的人們紅腫著雙眼、食堂端出來的熱氣騰騰的包子,都是它曾經存在且不容忽視的深刻證明。
大壩填筑完成最終高度是2875米,它也是奮戰在兩河口電站電建人的精神高度,甚至他們的精神高度還要更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