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抓好農業生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細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鄉村振興”不僅出現在“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中,也是2021年的重點工作。
鄉村振興,電力先行。鄉村振興大幕拉開,許多來自農村、關注“三農”的代表委員們正熱議并展望著鄉村振興新圖景。描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大畫卷,電力,始終是重要的基礎力量。
一個基礎:可靠電力為鄉村振興托底
2021年,鄉村振興怎么干?
3月5日上午,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給出了答案——“要建好水、電、路、氣、房等硬件,倡導和推動硬件向村覆蓋、向戶延伸”。
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但甘肅秦巴山、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以及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整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康軍表示,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關系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拓展,關系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關系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他建議“十四五”期間加大農網建設投入,加快實施鄉村電氣化工程,補齊鄉村配電網短板,全面建設與現代化農業、美麗宜居鄉村、農村產業融合相適應的新型農網,滿足人民群眾用電需求。
今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經營區域內脫貧摘帽地區、相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農網將持續完善升級,西藏、新疆和四川等地部分縣域電網和主網聯系薄弱問題也將進一步解決。
從涉及“三農”工作的議案提案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做強鄉村產業、增強發展后勁,是許多代表委員的共識。
“電力設施建設是鄉村產業培育的基礎。”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淄博市雙楊鎮趙瓦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李久存說,經過十幾年發展,趙瓦村從“困難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建材產業集聚村,可靠電力給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面向“十四五”,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蔡繼明提出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使廣大農業轉移人口更好地分享發展成果。在國家電網經營區域內,6.6萬個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打好了“底子”。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電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先行一步。
兩個方向:清潔與智慧“比翼齊飛”
在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生態宜居”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了綠的主色調。“碳達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廣大農村地區如何更好地實現綠色發展?
我國農村地區新能源資源豐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風光能源應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能源。”全國人大代表、明陽集團董事長張傳衛說,新能源開發建設本身是一種創新的經濟收益模式,億萬農民既是能源的生產者消費者,更是綠色能源的受益者。他建議把新能源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新動力,通過創新模式使之成為鄉村基層組織和經濟實體可靠、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才能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過去一年,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以鄉村電氣化為目標,引導更多茶葉種植戶用電爐替代煤爐炒制茶葉,實現茶葉清潔化生產。當地茶廠在實施“電烘茶”技術改造后,不僅用能成本同比減少40%,還提升了120%的產能。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有賴于電力基礎保障作用的發揮,也對電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更綠色,還要更智能。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建議,加快鄉村水利、電力、公路、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進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電網、智慧農業、智慧物流建設。
當數字化轉型逐步下沉,電力大數據與鄉村振興碰撞出了更多火花。小到一個車間通過度電產值大數據分析進行節能改造,大到全國范圍內的農業生產自動化和數字鄉村建設,電力大數據都大有作為、大有可為。
浙西小城桐廬縣致力于打造“美麗鄉村3.0版”,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環溪村村委會主任周忠蓮表示,“電力+農業”等大數據特色產品實現了桐廬縣從“用上電”到“用好電”的轉變。周忠蓮說:“希望國家電網進一步挖掘電力大數據價值,用數字化賦能美麗鄉村建設,更好地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
筑巢引鳳:農網更強服務更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今年全國兩會上,針對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這一話題,很多代表委員帶來了他們的思考。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黨委書記陶勛花認為,鄉村振興不僅要發揮好本土人才作用,還要讓更多人才主動來到鄉村。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說,農村基礎配套設施較為欠缺,相關創業服務不完善。這是導致優秀人才返鄉意愿低的原因。
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農村地區筑巢引鳳,電力是關鍵一環。可靠的電力供應給眾多鄉鎮企業帶來了利好,也吸引了更多青年人才返鄉創業。
“這幾年農網越來越強,供電服務也越來越好,讓村里的年輕人看到了發展的希望和機會。”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說,“我們村的返鄉青年侯錦,之前一直想自己在村里種獼猴桃。因為擔心電力不足難灌溉,只好外出打工。去年村里農網改造升級,園區也通了動力電,他得到消息后馬上回村種植了40多畝獼猴桃。”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里子”,不僅需要可靠供電保障,也離不開優質供電服務和良好的電力營商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共青團江蘇省委副書記(兼)、江蘇省建湖縣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魯曼帶領陳甲村探索出了“互聯網+智能化火雞養殖”產業發展新模式。如何進一步培育產業造血功能?魯曼提了兩點看法,一是要構建鄉村振興戰略的人力資源支撐體系,二是需要高穩定性的供電網絡和良好的電力營商環境。
湖北省鶴峰縣是另一個“產業振興”的典型。作為全國重點產茶縣,鶴峰縣90%的村都在種植茶葉。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鶴峰縣金泰牧家庭農場主宋慶禮說,全縣1100多家茶企都用上了電氣化制茶設備,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每畝田每年產的茶可賣一萬元以上,不僅讓更多返鄉創業人員信心更足,也為廣大農村地區人才振興、產業興旺奠定了堅實根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