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5G、人工智能等技術蓬勃發展,在電力領域的應用越發深入,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在國網信通產業集團主辦的數智電網產業鏈創新生態大會暨數智電網科創園啟航活動上,專家學者們圍繞數智電網產業鏈轉型升級進行了研討。
12月20日,國家電網四川電力(成都簡陽)連心橋共產黨員服務隊到四川能投天府云數據產業基地巡檢用電設備。陳翔 攝
12月27日,由國網信息通信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數智電網產業鏈創新生態大會暨數智電網科創園啟航活動(以下簡稱“生態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電力行業鴻蒙生態構建、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等主題,共同探討數智電網產業鏈轉型升級路徑。
以電力鴻蒙產業鏈為底座
支撐信息技術全鏈條自主可控
當前,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推進,在發、輸、變、配、用各環節部署的物聯終端數量呈幾何級數增加,所涉廠商、品牌及型號眾多,操作系統和通信協議種類繁雜,給設備運維、安全管控、資產管理等帶來風險與挑戰。在實現電力行業操作系統安全自主可控的同時做到電力物聯網全息感知、源網荷儲動態平衡,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
“要構建以電力鴻蒙產業鏈為底座、電力人工智能產業鏈為中心、電力應用場景產業鏈為牽引的‘三鏈融合’產業布局,打造新質生產力實踐樣板。”國網信通產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李強在生態大會上表示,該集團正加強電力鴻蒙、人工智能、電力信創、空天時空智能、源網荷儲數碳等關鍵領域科技創新,深化新技術在規劃調度、負荷調控、抗災減災等方面的應用。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研究員向勇在生態大會上展示了可重用Rust語言內核組件和靈活內核架構的可行性,為操作系統的研究開發提供了新思路。通過進一步研究和優化,這些技術和方法有望在更廣泛的電力場景中應用。
“數字化轉型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必由之路,操作系統作為數字化技術的‘基礎底座’,其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十分關鍵。”國網信通產業集團所屬四川中電啟明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帆建議,通過智慧電網建設技術與星鴻操作系統的結合,構建開放共享、標準統一、協作高效的電力專用物聯生態,促進電力各類設備間的互聯互通。
這樣的產業生態發展路徑成為業界共識。電力行業是開源鴻蒙應用的重點領域之一。深圳開鴻數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楊兵強認為,開源鴻蒙通過形式化內核、可信供應鏈、分布式防御等機制,能從源頭保障操作系統本質安全、自主可控,確保業務連續性和數據隱私保護。依據開源鴻蒙構建的安全數字底座,為助力源網荷儲全流程電力數字化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終端事業部總監朱松表示,通過開源鴻蒙的分布式技術、系統柔性架構、智能物聯等技術,實現對重要輸變配設備運行狀態和環境狀態的全息感知,能支撐源網荷儲協同互動,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和智能化水平。
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周雷認為,量子信息科技對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有效解決信息的安全傳輸問題,滿足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的計算能力需求,有效增強能源系統的監測、控制和優化能力。
以電力人工智能為中心
為產業鏈提供專業化智能化服務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提出明確要求。大模型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備受關注。
“我們依托新型電力系統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空天時空智能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逐步形成開放合作、融合創新的規模化產業集群,構建共生共贏發展生態。”李強說。
對此,騰訊云能源行業架構總經理鄭毅表示,大模型技術的關鍵能力在于其深度學習和語言生成能力。大模型基于海量數據訓練,通過智能解析、切分、檢索和生成,能助力電力企業優化運營、提升服務質量,推動行業向更高效、更智能方向發展。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電力事業部總經理李心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正處于第四次浪潮,認知大模型成為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在電力場景應用方面,人工智能通過工業六感、聲學成像等技術實現設備狀態的全面感知與智能決策,能顯著提升設備運檢、生產調度的智能化水平。
針對人工智能在電網的發展,國網信通產業集團信通研究院院長向輝表示,該院正構建創新技術標準體系,完善生成式大模型生態體系,聯合全鏈條合作伙伴共建電力業務場景融合實驗室、共享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形成電力人工智能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合作生態,為全產業鏈提供專業化智能化服務。
深度協作推進數智技術應用
助力產業集群提質升級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應圍繞未來信息、未來能源等前瞻性新興產業方向開展強強聯合、深度協作,推動能源數智化產業集群提質升級。
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陳歷章介紹,四川天府新區正聚焦新能源、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高標準建設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數智電網科創園作為國網信通產業集團在天府新區投建的新能源重大產業化園區,將廣泛鏈接上下游優質企業,構建自主可控、電網數字化智能化產業生態,建成全面融合示范引領的精品園區。
“國家電網公司扛起黨中央賦予的新型電力系統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的重大使命,加快打造電力領域高質量產業鏈集群。”在生態大會上,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數字化工作部副主任王磊介紹,公司正以數智電網科創園為載體,強化數智賦能賦效,帶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國網西南分部副主任李本良介紹,近年來西南電網在功能、形態、結構、特征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部分能源電力技術進入無人區。他建議更緊密地依賴數字技術,對電網各環節進行智能化升級,全面重塑電網生產管理方式。
越來越多的數智技術為產業集群提質升級、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多可能。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周成虎介紹,空天電力大數據在電網規劃、建設、營配、生產和調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輔助生成電力線路規劃路徑,支持辨識建設線路走向、交跨位置及地理環境,有效管控項目風險,助力構建高效發電量預測模型、優化新能源布局,助力保電與防汛,提升調度效率。
在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郭少勇看來,以統一同構化操作系統為基礎構建數字化底座,向下全量適配云邊端異構算力、向上支撐營配調業務協同調度,可以有效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
生態大會上,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院長助理龔慶武介紹了極小樣本條件下基于遷移學習與數據增強的特高壓直流線路故障診斷方法;四川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劉友波和與會專家探討了邊緣智能賦能新型數智化配電系統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遙感系副主任毛飛躍展示了大氣碳污立體遙感技術服務電網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新成果……產學研用等相關各方聚焦前沿技術,與上下游企業推動資源共享、產業共融、生態共建、發展共贏,為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張奎良 潘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