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云貴高原,霧氣尚未散去,陡峭的山脊上,荊棘叢生,碎石嶙峋。若在以往,這樣的地形意味著工人必須背負沉重的光伏板攀爬而上,而今天,這片險峻的山地卻迎來了一群特殊的“空中搬運工”——吊掛著光伏板的無人機如鷹隼般掠過山地陡坡,在晨曦中劃出一道道銀色的軌跡,將一塊塊光伏板精準投放到陡坡上的安裝點,等候多時的地面人員迅速上前,解鉤、對位、固定,動作一氣呵成。
這是赤鷲光伏電站項目的日常施工場景,也是項目團隊以科技之力,在自然險境中開辟建設通途的練兵場。在這片平均坡度超40度、海拔2600多米的險峻山地,他們以無人機吊裝技術,書寫了山地光伏施工的嶄新篇章。
赤鷲項目所在的云貴高原,山勢如刀削斧劈,荊棘與碎石遍布。若按傳統方式施工,在生態方面,需砍伐植被、開辟運輸通道,會嚴重破壞當地自然環境;在安全方面,人工背運光伏材料的作業風險極高,稍有不慎便會引發高處墜落等安全事故的發生;在成本方面,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材料運輸損耗率攀升,共同推高了項目的整體成本;而最緊迫的挑戰在于工期壓力——2024年8月13日才完成施工用地移交,而項目必須搶在9月30日前并網發電以鎖定上網電價,考慮到光伏板安裝完成后,還需展開直流電纜敷設、交流電纜連接及電氣設備調試等后續工作,團隊必須在短短30天內與時間賽跑,完成近10萬塊光伏組件的安裝任務。
生態保護、安全風險、施工成本和工期壓力如同四座大山,壓在團隊肩上。
“三道關”并肩精進破險局
懷揣著攻克山地施工難題的決心,項目團隊在云貴高原的復雜山嶺間,開啟了一場務實的技術攻關。
面對吊裝難題,團隊展現了精細的設計能力。他們仔細研究光伏板邊框上的安裝孔洞尺寸,專門設計了一種與之匹配的雙重吊運掛鉤。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還為掛鉤加裝了防止意外脫落的保險繩,形成了多重安全保障機制。
復雜地形的航線規劃是另一大挑戰。團隊利用無人機搭載的多光譜掃描設備,對施工區域進行詳細的地形數據采集。這些數據輸入奧維互動地圖系統后,自動生成了帶有精確標記的三維數字地圖。基于這份高精度的地圖,團隊成功規劃出能夠適應崎嶇山地環境的最優無人機運輸航線。
精準投放和安裝是成功的關鍵。在實際吊裝作業中,團隊依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無人機運輸過程進行實時監控。更重要的是,無人機借助RTK(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實現厘米級精度的定位引導,確保其能夠準確地降落在預定安裝點。降落之后,地面安裝人員隨即與無人機操作手緊密配合,高效完成光伏板的對位和固定安裝工作。
測試成功的那一天,當無人機穩穩吊載著光伏組件飛越陡峭的山崖,當首批安裝完成的光伏板在高原陽光下反射出藍色光澤,這不僅標志著技術的突破,更是主創團隊無數個日夜鉆研、反復調試、克服重重困難的成果凝結。每一個順利安裝的組件背后,都記錄著他們迎難而上、智慧攻關的足跡。
“三本賬”亮出創效硬實力
如今,該項無人機吊裝技術已在赤鷲、文山、三家寨等光伏項目實現推廣,在文山州基地項目,甚至衍生出了無人機播種覆綠的新應用。生態賬上,不開梯、不伐木,通過無人機精準作業最大限度避免了對山地原生態的破壞,實現了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和諧共生;經濟賬上,通過優化施工流程、提升作業效率,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共計可節約成本187萬元,展現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安全賬上,在高海拔復雜地形條件下實現了“零墜落、零事故”的施工紀錄,為行業樹立了全新的安全標桿。
站在赤鷲光伏電站的山巔,蔚藍的光伏矩陣隨山勢起伏,與云海相映生輝,一架又一架無人機劃破長空的嗡鳴,正奏響一曲屬于新能源建設者的技術壯歌。項目團隊攻堅克難、連續奮戰,讓山地陡坡光伏項目施工實現了從“人追著山跑”到“技術帶著人飛”的轉變。
馭風者,征服險峰;追光者,照亮未來。接下來,團隊將持續深耕山地陡坡光伏施工新范式,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推進工程建設,用創新與堅守在云貴高原上續寫八局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建設征程。
來源:水電八局作者:王雅樊 劉穎攝影:曾立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