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網公司發展面臨的形勢進行分析,探討發展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原因和重要性。從互聯網思維入手,分析在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過程中,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兩個階段的側重點。以一起普通的停電場景為例,說明泛在電力物聯網基本架構如何發揮作用,借此說明泛在電力物聯網是如何解決當前基礎數據連接“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讓泛在的海量小數據發揮巨大價值。
當前,國網公司的發展面臨三個方面的壓力:一是隨著國家電力改革“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深入推進,國網公司主營收入的電網輸配電定價成本被嚴格控制,企業利潤增長點受限。二是增量配網改革重構電力市場秩序,國家大力推行增量配電項目,新的售電增長市場面臨多家爭奪的局面。三是,新型售電公司競爭挑戰,在新的電力市場競爭模式下,擁有配網資產的售電公司可以依托配網資產,增加用戶黏性,其商業模式也以用戶為基礎,在售電服務基礎上,衍生能效監測、節能改造、需求側管理、金融資本服務等。因此,為了突破當前的困境,國網公司推出“三型兩網”戰略:從過去單純的一翼——智能電網,擴充了另一翼——泛在電力物聯網。利用公司的電網基礎設施和獨特的數據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先進的業務,在新的更高層次形成核心的競爭力。這就是國網公司面對新形勢下挑戰的主動調整,是公司戰略轉型的方向,也是一次重大戰略調整。
2018年,美國《財富》評選的世界500強中,國網公司以348,903(百萬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居第二名,但是利潤卻不是第二名。要形成新的經濟(利潤)增長點,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就必須發掘出新的價值,從過去較為單一的實體企業,轉型為“傳統實業+新型互聯網”的跨界型企業是不斷強大的必然出路。因此,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是國網公司從電網建設,向發掘服務提供潛力的重要舉措。
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首先要建立互聯網思維。什么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是降低維度,讓互聯網產業低姿態主動去融合實體產業。互聯網思維具有六大特征:大數據、零距離、趨透明、慧分享、便操作、惠眾生。
一個網狀結構的互聯網,是沒有中心節點的,它不是一個層級結構。雖然不同的點有不同的權重,但沒有一個點是絕對的權威。所以互聯網的技術結構決定了它內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平等是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所以,基于互聯網思維而建立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就不可能、也不應該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而是應該“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可以分為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兩個層面,推進的順序應當是先內后外。
在內部需求時的定位應當是“以我為主”。在這個層面的數據信息收集大多是以電網設施作為感知層信息的源頭,數據價值則體現在各種業務應用中,都是圍繞著提升電網的生產運營和經營管理,其本質都沒有脫離自動化、信息化系統支撐電力一次系統運行和生產運營的范疇,更多的是一種升級。國網公司的員工既是使用者也是受益者。
在外部需求時的定位應當是“我為主導”。在這個層面則是搭建一個平臺,這個平臺的發展將經歷:打造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培育發展新業務、構建能源生態體系等三個階段。按照互聯網思維,則需要通過更廣闊的感知層收集數據,需要更強大的網絡層實時交換、匯集數據,需要更堅強的平臺層提供安全穩定的運轉環境,需要更豐富的應用層提供個性化的高價值服務。這就離不開與第三方企業的聯手共建和共享。
我們都知道,泛在電力物聯網是由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四個基本架構組成。在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兩個階段,這四個基本架構的規模都不可同日而語。
以感知層為例,在對內需求階段時,感知層可能局限于電網設施信息的采集,比如設備ID數據、供售電設備的運行數據、繳費數據、95598工單等,分析客戶的用電習慣,結合電網運行的實時動態,向電力客戶提供較為及時的信息,提升客戶的滿意度。但是在對外需求階段時,感知層將擴充至第三方數據采集,數據量至少是幾何級的增長擴充,通過對客戶各類信息的分析,智能判定客戶的消費習慣和需求,甚至實現人工智能的預判,真正提供個性化服務。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客戶停電,還沒有撥打電話,就收到了短信提醒,告知停電原因,預計搶修人員達到現場的時間;搶修人員到達現場后,客戶又收到短信,被告知預計送電時間;搶修完畢后,客戶再次收到短信,詢問客戶評價。整個過程中,客戶可以登錄某個APP,能及時掌握事件處理進展(包括關鍵點的照片等),增強客戶的體驗感。從客戶的角度來說,感受到了“零距離、趨透明”,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其背后則是泛在電力物聯網高速運轉的結果。
其實整個事件處理背后涉及到了泛在電力物聯網基本構架中所有“層”:感知層(供售電設備的運行采集信息)通過網絡層(無線信號+網絡傳輸),傳遞到平臺層(某系統),平臺層立即關聯到受停電影響范圍的客戶,以及對應搶修班組成員,觸發應用層,應用層主要啟動四個方面的程序進行動態跟進。一是啟動客戶溝通流程,在關鍵環節及時向客戶發出點對點短信。二是啟動搶修流程,系統根據搶修人員地理位置和擅長專業等因素,向搶修人員發出搶修指令,接單人確認后,通過GIS地圖跟蹤搶修人員路徑動態,觸發搶修人員可視化的穿戴設備(如視頻記錄儀等)。三是啟動現場監管流程,搶修過程通過可視化穿戴設備將現場情況回傳系統,由安全監察、技術專家進行遠程監督和把關,提醒現場人員的規范施工。四是啟動物資傳遞流程,出現超預判范圍的故障時,由現場人員傳回故障設備信息(設備ID、所處地點、設備名稱等)、所缺材料等,系統調出可替換設備和它所在倉儲位置,產生物資調撥單,通知倉庫按清單將設備“打包”,同時告知車輛物資提取清單、提取地點、送達目的地等。
如果進一步拓展,在GIS地理位置實時跟蹤環節,可以與路況系統(如高德地圖)聯接,繞開擁堵地段,減少路上事件。在物資匹配環節,可以聯接物流平臺,擴大物資庫的范圍,從運距、物流、響應速度、歷史配送情況、匹配成本等多個因素綜合考慮,確定最佳匹配方案。在物資配送環節,可以運用包裹分揀系統(如京東等),利用包裹分揀機器提升物資“打包”速度和準確性。在現場施工環節,遇到疑難技術問題時,可以利用5G技術,呼喚對應專家群上線進行遠程在線指導,將現場畫面和專家的語音指導進行高速傳遞,實現現場工作人員與專家的實時互動,提升處理質量,縮短處理時間。
以上是從一個普通停電事件場景為切入點,從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四個基本構架進行的分析。在這個例子中,從內部需求延伸到外部需求,不僅僅涉及到了國網公司,還涉及到了通信運營鏈、物資供應鏈、路況實時分析等多種專業,其背后就是一張巨大的網——物聯網。如果是再復雜點的情況,其涉及到的“網”肯定是更多、更復雜。
國網公司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優勢在于其已經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工程系統。過去,涉及到家家戶戶的基礎數據連接難以下沉,這種小數據比較難獲取,其次單個小數據價值密度低,但海量數據集合后有很大的價值,缺乏一張有效的“網”把這些數據收集起來、利用起來。現在,隨著以4G、5G為代表的高效通訊方式日益成熟,云計算的技術日趨穩定等,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將能實現基礎數據連接的下沉,解決好數據連接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讓這種小數據實現低成本、低功耗、低速率、低頻次、廣覆蓋場景,讓這些數據產生巨大價值。
由此可見,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應當是“電網公司主導,大家合作共建”的模式,同時它也是一個很大的產業鏈,各個投資方面都會帶來很多的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