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了城市工作7個方面重點任務。電網作為重要基礎設施,串聯起城市和鄉村,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保障,也為城市治理提供更多新思路。
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舉行,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7個方面重點任務。
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電力必不可少。城市是現代生活的載體,城市電網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如何以電網賦能城市治理,讓城市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更高,事關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關鍵詞一:更聰明的城市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能不能讓進千門、入萬戶的電力導線成為城市治理繡花針的“絲線”?能不能科學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多種技術手段,助力城市治理?
7月18日,浙江杭州五福二苑小區物業負責人王建芬走進杭州供電公司錢江新城營業廳,例行打印113戶電費賬單。工作人員引導王建芬來到營業廳新上線的“人工智能+辦電”區,使用自助服務智能終端設備,快速將客戶的全部電費賬單一次性打印完成。
近年來,杭州供電公司深化“數字政府”與“數字電網”協同,已實現居民身份證、不動產權證、營業證照等辦電全類型電子證照實時調用,提供“刷臉辦電”等便捷服務。該公司基于人工智能打造“人工智能+辦電”智能客服體系,升級自助服務手段等,業務平均辦理時間縮短80%。
讓城市更聰明,不僅要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運行效率與服務質量,更要在城市治理的實時感知、智能響應與精準施策上下功夫。
“南庭新苑小區發生低壓分支故障,經系統研判,是物業管理的樓門總閘故障所致,暫未收到客戶報修工單。”8月12日8時,北京豐臺供電公司供電服務中心員工宗世奇通過“電網一張圖”配網停電研判場景推送低壓故障告警。搶修人員立即趕往現場,協助物業人員排查問題并處置故障,大約1小時后小區恢復正常用電。
依托光明電力大模型,國網北京電力創新應用“電網一張圖”配網停電研判場景,在全市開展“人工智能+電力”主動搶修服務,精準研判故障原因和影響范圍,用智慧守護首都萬家燈火。
關鍵詞二:更安全的城市
當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城市在快速發展時難免會遇到一些“煩惱”:暴雨導致內澇,地震讓房子受損……城市越是向前發展,越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這是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題中之義。
福建福州地處東南沿海,每逢夏季總少不了和臺風“打交道”,臺風帶來的短時強降雨或連續降雨易引起城市內澇。當暴雨傾盆、洪水漫溢,建于城市地下或半地下的配電站房首當其沖,存在設備受損、供電中斷等風險。2023年起,福州供電公司針對自有產權的328座易澇低洼配電站所編制“一站一策”整治方案。目前,福州市易澇重點區域已建成97座“防淹型”配電站房,為城市筑牢電網“安全線”。
經過多輪強降雨和臺風考驗,這些“防淹型”配電站房均表現穩定,未發生滲漏進水現象,居民用電可靠性提升,城市安全更有“韌性”。
讓城市更加安全宜居是人民群眾的期盼。老舊小區的安全隱患不僅關乎現代化城市發展,更直接關系著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產安全。
走進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清新文藝的特色小店與配套齊全的服務設施相得益彰。這里建于20世紀50至90年代,曾經道路沿線電線桿林立、線纜交錯如蛛網。
2019年3月,重慶市區供電公司開展民主村社區電網改造升級,架空線路全部改造為入地電纜,新裝及增容變壓器26臺,新敷設高壓、低壓電纜8500余米,并為3669戶居民安裝了“一戶一表”。“電壓穩、電力足,家里的空調、洗衣機、冰箱等電器隨時都能使用,生活巴適得很!”老住戶陳開家對現在的居住環境很滿意。
在重慶,越來越多老舊小區經過改造,煥發新光彩。國網重慶電力主動融入城市治理,改造升級老舊小區電網,提升老舊小區的電壓質量和供電可靠性。
關鍵詞三:更綠色的城市
城市不應是鋼筋水泥的森林,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體。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是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的7方面重點任務之一。
在甘肅白銀,黃河蜿蜒258千米,滔滔東去,流域面積達1.47萬平方千米。近年來,白銀市持續利用科技手段保護母親河生態環境。
8月8日,白銀供電公司科技數字化部數字化班專責楊海利用黃河流域重點監控排污企業識別模型開展用電數據與用電企業生產行為在線監測,輔助白銀市生態環境局精準研判企業是否開啟治污設備。該模型實時監測白銀40家重點排污企業、753家散亂污企業、2848家臨時用電企業的用電數據,為城市環境污染治理提供數據支撐。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進一步要求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
湖北宜昌,這座與長江緊密相連的城市,其長江沿線生態治理備受矚目。宜昌是長江黃金水道的“咽喉”,每年有約6萬艘船舶在此通行待閘。過去,這些船舶靠港后只能依靠柴油發電維持停靠期間的船上用電。“以前24小時都能聽到港口隆隆的發電機噪聲,一家老小被吵得難受,許多污染物流進了江里。”宜昌市民張喆說,待閘船舶用能造成的污染讓居民都很揪心。
為了守護長江流域和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國網湖北電力建設國家級三峽壩區岸電實驗區,創新6種典型岸電系統,滿足各類船舶岸電使用需求,游輪岸電使用率提升至100%。
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負責人李興衡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該公司已累計為過往船舶提供清潔岸電超5200萬千瓦時,相當于代替柴油1.24萬噸,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約3.9萬噸。沿江居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2024年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如今,綠色建筑與智慧電網相得益彰,老舊小區煥發勃勃生機,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城鄉之間……一座座更聰明、更安全、更綠色的現代化城市正拔節生長。(國家電網報 記者 韓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