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i id="5lvsm"></i>

    <mark id="5lvsm"><div id="5lvsm"><acronym id="5lvsm"></acronym></div></mark>
  •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mark id="5lvsm"></mark>
    當前位置: 首頁 > 儲能 > 動態

    魯山抽水蓄能電站下水庫大壩下閘蓄水背后的施工答卷

    水電五局發布時間:2025-09-02 16:30:56  作者:張曌

      8月24日,由水電五局承建的魯山抽水蓄能電站下水庫大壩順利下閘蓄水,這一關鍵節點的達成,背后是水電五局全體參建者直面重重挑戰、以匠心鑄就工程的奮斗答卷。此次大壩成功蓄水,不僅標志著魯山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突破,更彰顯了項目團隊在復雜工況下攻堅克難的初心與擔當。

      直面“硬骨頭”:在復雜工況中破局前行

      下水庫大壩施工面臨的挑戰堪稱“地質與地形的雙重考驗”。壩頂高程393.0米,最大壩高93.00米,壩頂長度309.00米,大壩所在河谷呈“V”型,兩岸岸坡下陡上緩,坡度多在30°至50°之間,河段底部多為高10米至30米的陡崖,河道寬度約為10米到30米,大部分布置的施工便道僅能保證施工機械爬行,加之壩肩邊坡開挖高度大、坡度陡,左壩肩最大開挖高達110米左右,右壩肩最大開挖邊坡高達93米,且完全沒有現成的施工通道。施工人員形容初期場景:“站在坡底往上看,石頭好像隨時會滾下來;想往上爬,連落腳的地方都找不到。”

      無通道作業的突破成為首要難題。項目部組織技術人員與施工骨干反復勘察,最終確定“先通后挖”的方案:從山體側面開辟3條機械道路,采用噴錨封閉臨時防護,沿著邊坡曲線延伸,最高處距谷底達130米。施工人員系著安全繩在便道上作業,用風鉆在巖壁上打設錨孔,單日最多只能推進5米,僅便道施工就耗時45天。開挖支護的極限挑戰接踵而至。高陡邊坡開挖需嚴格控制爆破震動,避免引發塌方。我們創新采用“預裂爆破+光面爆破”組合工藝:先在設計開挖線外側打設一排預裂孔,裝藥密度降至常規爆破的1/3,形成減震縫;主爆區采用毫秒延時雷管,實現分段起爆,單響藥量控制在50公斤以內。為確保鉆孔精度,使用帶角度傳感器的潛孔鉆,每孔偏差不超過3厘米。

      邊坡支護同步跟進,采用“分層分區”施工法:在爆破后的邊坡上立即打設錨桿,間距1.5米×1.5米,然后掛設鋼筋網,用混凝土噴射機從下往上逐層作業。由于空間受限,混凝土輸送管需人工扛至作業面,單次輸送距離超過50米。2023年春季,一場突發的邊坡落石砸壞了30米長的腳手架,我們當即組織黨員突擊隊搶修,僅用12小時就恢復施工。經過9個月的艱苦奮戰,累計完成邊坡開挖37萬立方米,支護面積達2萬平方米。最終呈現的邊坡表面平整,爆破殘孔痕跡清晰可見,孔位偏差全部控制在規范允許范圍內,坡面平整度誤差小于5厘米,成為魯山抽水蓄能電站樣板邊坡,為后續大壩澆筑奠定了穩固基礎。

      破解“協調關”:在極端條件下統籌攻堅

      “309米長的壩頂,最多時有8個作業面同時施工,12個工種交叉作業,協調難度堪比在針尖上跳舞。”項目生產經理嚴鰲坦言。

      高溫炙烤下的精細調度成為2024年夏季施工的關鍵課題。7月至8月期間,施工現場日間溫度持續超過38℃,混凝土入倉溫度極易超標。項目部當即成立“高溫施工協調專班”,實施“錯峰式”作業模式:每日5時至10時、16時至23時集中澆筑,正午時段轉為養護作業。協調拌和站啟用骨料預冷系統,采用制冰機、冷水機進行調控,將出機溫度控制在25℃以內。

      冬季保溫保濕的協同作戰同樣考驗統籌能力。2024年12月,壩體澆筑遭遇-8℃極端低溫,項目部緊急調配2000床保溫被、5000平方米塑料薄膜,對新澆混凝土實行“薄膜+保溫被+電熱毯”三層覆蓋。協調物資部門連夜調撥20臺柴油熱風機,在倉面搭建封閉保溫棚,內部溫度始終維持在10℃以上。成立由技術、物資、施工班組組成的聯合巡查組,每2小時檢查一次保溫覆蓋情況,確保大壩碾壓混凝土強度達標。

      搶占“技術高地”:用精準管控破解養護難題

      大體積混凝土養護是質量控制的核心環節。我們創新應用“通水冷卻+智能監測”系統,在壩體內部預埋5000米冷卻水管,采用“三階段通水法”:澆筑后1-7天通冷水降溫,8-14天通溫水控溫,15天后通常溫水維穩,使內外溫差始終控制在25℃以內。這套系統搭配埋設在混凝土內部的400多個測溫傳感器,實時監控混凝土內部溫度,一旦超標立即自動報警,避免溫度裂縫風險。

      碾壓混凝土養護工藝實現突破性創新。針對傳統灑水養護效率低的問題,研發“自動噴淋+保濕膜覆蓋”組合工藝,在壩面安裝28組旋轉噴淋頭,每小時自動灑水一次,配合可降解保濕膜形成封閉養護環境,使混凝土表面濕度保持在90%以上。這項技術使養護效率提升40%,節水30%,受到驗收專家一致好評。

      高溫季節的混凝土質量管控同樣彰顯技術實力。通過在拌和站安裝骨料降溫裝置,將砂石料溫度從40℃降至28℃;在運輸罐車頂部加裝遮陽棚,倉面搭設防曬網,配合霧炮機降溫,確保混凝土入倉溫度不超過30℃。2024年夏季高溫期間,采用這套“組合拳”保障了單月最高峰1.4萬立方米的混凝土澆筑質量,強度合格率100%。

      筑牢“紅色堡壘”:讓黨旗在攻堅一線飄揚

      “養護工作無小事,每一寸混凝土都關乎大壩安全。”這是項目黨支部在“黨員責任區”設立時提出的承諾。針對高溫、嚴寒等極端天氣,12個“黨員先鋒崗”主動認領最關鍵的養護區域,黨員帶頭值守夜班,在-8℃的冬夜和40℃的夏日里,始終堅守在養護巡查第一線。

      2025年7月的持續高溫中,黨員突擊隊牽頭成立“防暑降溫保障組”,協調安環部在施工現場設立2個臨時救護站,儲備藿香正氣水等防暑藥品5000余盒;為施工人員配備冰袖、遮陽帽等防護用品,食堂每日供應綠豆湯和降溫西瓜,確保高溫天氣下施工人員身體健康。這種“黨建+民生保障”模式,使夏季施工出勤率保持在98%以上。

      站在即將蓄水的壩頂遠眺,這座凝聚著無數心血的混凝土巨構靜靜矗立在青山之間。下水庫大壩正式蓄水,只是魯山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征程中的一個里程碑。我們將繼續秉持“建一座電站,樹一座豐碑”的理念,全力以赴推進后續工程建設,為2026年首臺機組順利發電保駕護航,讓這座綠色能源工程早日造福中原大地。(來源:水電五局作者:張曌攝影:曾培珺)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性色av 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一级爱做c片免费一分钟_国产在视频精品线观看_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i id="5lvsm"></i>

    <mark id="5lvsm"><div id="5lvsm"><acronym id="5lvsm"></acronym></div></mark>
  •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mark id="5lvsm"></mark>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 亚洲精品一本中文字幕 | 亚洲资源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 | 桃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