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推進標準化工作改革措施、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正式從國家層面拉開了我國標準化改革的帷幕。
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標準化改革工作,一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對標準化工作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充分說明標準在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關鍵時期的重要作用。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當前全球經濟中,標準不僅是市場競爭的通用“語言”,更是質量的“規矩”,對于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標準還存在“軟”“亂”“低”的現狀,因此國務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標準化法規制度等4項改革措施,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讓中國標準“硬實”起來。
讓中國標準“硬實”起來,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讓標準成為對質量的“硬約束”。質量是基礎、安全是底線,無論對于質量還是關乎安全,標準都是其“規矩”和“底線”,對質量安全能起到很好的約束作用。然而在標準的執行過程中,由于這樣或那樣的阻力,我國標準對質量的約束作用顯得還不夠“硬氣”,這既需要完善標準化法規制度,以法治的方式發揮標準對質量的“硬約束”作用,增加掙脫約束的成本;還需要統一完善標準體制機制,防止標準之間互相打架,削弱了標準的公信力、權威性。
讓中國標準“硬實”起來,也應當發揮標準在市場競爭中的“硬實力”作用。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這樣的說法可能有些言過其實,但充分說明了標準在市場競爭中的“硬實力”,標準水平如何,不僅是一個企業,甚至是一個國家質量“硬實力”的體現。一方面,需要從國家層面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推動中國標準走向國際,為中國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證;另一方面,需要激發市場活力,推進企業標準、團體標準等制度改革,更好發揮市場主體在標準化工作中的作用,讓更多的中國企業加入到一流企業中來。
讓中國標準“硬實”起來,還應當讓標準成為提質的“硬需求”。質量提升,標準先行。優化標準體系、完善標準管理,對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推進和實施標準化戰略是促進產業創新發展、提升產品技術實力和打造品牌整體形象的基礎,中國經濟要提質增效升級,就必須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讓標準真正成為市場的需求,并滿足市場的需求。這既需要標準自身先提質,讓其更有生命力和競爭力,也需要遵循標準自身規律,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標準體系,不是為了標準而標準,那樣的話標準只會“寫在紙上”而不能“落在地上”,更不能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提高產品和服務標準是關鍵。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就讓中國標準引領中國制造走進質量時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