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核能發電,談虎色變,心有余悸。雖然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和2011年3月12日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已經事隔多年,人們總是念念不忘。這是阻礙核能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發展得慢的原因。任何能源都是雙刃劍,在利用能源的同時,也傷害人們。
合理利用能源即是控制不利的因素,使其能源為人類服務。核電站是將原子核裂變釋放的核能轉變為電能的系統和設備的總稱。核燃料裂變過程中釋放出來的能量,經反應堆內循環的冷卻劑把能量帶出并傳輸到鍋爐產生蒸汽,用來驅動渦輪機并帶動發電機發電。
核電站是一種高能量、低耗料的電站,此外,核燃料在反應堆內燃燒的過程中,同時還能產生出新的核燃料。核電站的基建投資高,但燃料費用較低,發電成本也較低,污染小。
核電站發電與火力發電相比,核電的特點是:
1核能發電是清潔能源核電站不排放有害物質,不會造成“溫室效應”。
2核能發電是經濟的能源雖然核電站的比投資高于燃煤電廠,但由于核燃料的成本低于燃煤成本以及核燃料是長期起作用等因素,所以目前核電站的總發電成本低于燃煤電站。
3核能是可持續發展的能源世界上已探明的鈾儲量約490萬噸,釷儲量約275萬噸。這些裂變燃料足夠使用到聚變能時代。
聚變燃料主要是氘和鋰。海水中的氘含量為0.034克/升,地球上總水量約為1.386×1018m3 ,其中氘的儲量約40萬億噸,地球上的鋰儲量約有2000億噸,鋰可用來制造氚。按目前世界能源的消費水平,地球上可供原子核聚變的氘和氚,能供人類使用上千億年。
核能發電發展到2030年,進入第四代操作系統將會提供更安全、更可靠、更經濟、更持續發展,見下圖。
(核反應堆的進程)
2014年全球核能發電生產電力達2411 twh(24110億千瓦小時),占全球總發電量的11.5%。2015年6月運行的反應堆有437座,生產電力380 250兆瓦。在建反應堆有66座。2015年鈾需求量達66 883噸,相當于78868噸 u3o8(1 tu=1.1792 t u3o8)。
盡管每年反應堆建造數量都在增加,核能發電卻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增加很緩慢,但中國比所有國家都進展得快。2015年6月中國反應堆有26座比美國(99座)、法國(58座)、日本(43座)和俄羅斯(34座)都少,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中國在建、擬建和提議的反應堆數比任何國家都多。但是,按2014年核能發電在該國電力生產結構中的比例來看,中國被拋在第28位,見下表。
該表按照世界核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2015年6月的數據整理。按照2014年核能發電占該國發電總量的比例排列。表中%e表示核能發電占該國發電總量的比例。可以看出法國的電力生產中,核能發電居然占76.9%,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烏克蘭也過半,而中國僅為2.4%。
中國國家統計局與世界核協會對中國核能發電在電力生產結構中的比例是吻合的。
資料來源:世界核協會(wna)2015年6月1日(不包括德國停工8座裝置)提供反應堆數量。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提供2015年4月核能發電產量和占電力生產結構中的百分比(% e) 。
根據世界核協會(wna)的“global nuclear fuel market report sept 2013”,鈾u按66 883 tu = 78 875 t u3o8計算,即1 tu=1.1792 t u3o8。
2015年6月世界各國核能發電
備注:“ ** 世界總計”包括中國臺灣6座反應堆,其生產能力為4927 mwe,2014年生產40.8twh(估計占臺灣電力生產的 18.9%) 。臺灣還有兩座反應堆在建造中,其生產能力為2700 mwe。估計2015年需要972噸鈾。
由于中國采用中文計量單位如萬千瓦、億千瓦等表達,而國際通用單位符號表達,兩者之間的換算關系見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