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消息,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聚變公司”)掛牌成立大會在滬舉行。本次正式掛牌的中國聚變公司,作為中核集團聚變能源產業的實施主體、投融資平臺及抓總單位,將以磁約束托卡馬克為技術路線,按照先導實驗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發展階段,最終實現聚變能商業化應用的任務目標。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出席成立大會,并與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申彥鋒為中國聚變公司揭牌。上海市副市長劉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戴厚良致辭。
會上,中國聚變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電氣裝備集團、上海電氣集團、申能集團等在滬單位簽署聚變創新聯合體深化合作協議。
此次掛牌成立的中國聚變公司是中核集團直屬二級單位。作為推進我國聚變工程化、商業化的創新主體,中國聚變公司將重點布局總體設計、技術驗證、數字化研發等業務,并建設技術研發平臺和資本運作平臺。與此同時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的股東結構也浮出水面,中國聚變公司與中核集團、中國石油昆侖資本、上海未來聚變、中國核電、浙能電力、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和四川重科聚變等股東方簽署增資擴股協議。
相關信息顯示中核集團、中國核電、浙能電力、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有限公司、上海未來聚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及四川重科聚變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1.0019元/注冊資本的價格,共同向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投資約114.92億元,認購聚變公司新增注冊資本114.69億元。其中,中核集團本輪出資40.29億元,增資后持有中國聚變公司50.35%股份。中國核電投資金額為10億元,持有聚變公司6.65%股權;浙能電力出資約7.51億元,持有聚變公司5%股權。此外,中石油旗下昆侖資本此次投資約30.06億元,獲得中國聚變公司20%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本次增資完成后,聚變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50億元,具體股權結構如下:
聚變能源作為前沿顛覆性技術之一,目前已成為各國競相布局的新賽道。上海將聚變能源作為前沿科技與未來產業培育的重點方向,先導布局高溫超導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育高水平創新主體和優秀人才團隊。上海將持續深化與各方的合作,支持組建聚變能源創新聯盟,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同時,優化聚變能源創新生態,持續提升重點區域創新密度與產業集聚度,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聚變能源創新高地。
▲增資擴股協議簽署
▲深化合作協議簽署
中國聚變公司掛牌成立大會由中核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辛鋒主持,中核集團公司黨組成員、總會計師王學軍代表中核集團與中國聚變公司及其他股東方簽署增資擴股協議。中國聚變公司黨委書記劉葉介紹了公司相關情況。
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將承擔“人造太陽”重任因無限、清潔和安全的特性,可控核聚變被視作人類終極能源,俗稱“人造太陽”。自1952年第一顆氫彈試爆以來,各國都在嘗試將這項技術用于發電,但無一成功。“還有50年”成為行業長久以來的玩笑話,而近兩年國內外主流核聚變項目不斷刷新進度似乎正在打破這一魔咒,“人造太陽”正在進入現實。
2023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啟動了實施未來產業啟航行動,明確可控核聚變領域為未來能源的唯一方向。中核集團牽頭組織中央企業共同承擔,系統布局了重點技術、典型場景、重大工程項目,立足“開新、擴圍、提質”打造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推進設立可控核聚變專業化公司,為可控核聚變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聚變公司正式成立是國資央企推動聚變未來產業取得的重要進展,開啟了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聚變能源公司的嶄新篇章。中核集團公司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核工業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心系“國之大者”,踐行央企擔當,堅決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大旗,穩扎穩打推進聚變工程化目標;深化戰略協同,強化創新主體引領,推進聚變聯合體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打造戰略堅定、機制靈活、反應敏捷的創新公司,建成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一流企業,為能源發展貢獻更多中核力量和智慧。
工商資料顯示,聚變公司成立于1983年,原名為中國核燃料有限公司。
經大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審計,截至2024年12月31日,聚變公司資產總額為6.12億元,所有者權益為6.11億元;2024年度營業收入為0.00元,凈利潤為-2.03億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聚變公司資產總額為53.69億元,所有者權益為53.67億元;2025年1—6月營業收入為0.00元,凈利潤為-4325.89萬元(2025年數據未經審計)。
目前“人造太陽”進展不斷5月1日,合肥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項目工程總裝工作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啟動,力爭在2027年完成項目建設;4月30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宣布,這一由30多國數十年共建的“人造太陽”已完成其“電磁心臟”——世界最大、最強的脈沖超導電磁體系統的全部組件建造。
5月份,中核集團透露,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實現百萬安培億度H模,即同時實現等離子體電流100萬安培、離子溫度1億攝氏度、高約束模式運行,創下我國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
據介紹,衡量核聚變裝置及核聚變研究的水平,主要看3項參數:等離子體離子的溫度、密度和能量約束時間。這3項參數的乘積達到一定數值,就可以實現核聚變反應。這就是著名的“聚變三乘積”。“中國環流三號”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再創新高,達到10的20次方量級,標志著中國聚變快速挺進燃燒實驗。
與此同時,美國也在加緊布局可控核聚變。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5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系列有關核能的行政命令,涉及對美國核管理委員會進行全面改革、修改監管流程以加快核反應堆測試等。
特朗普在白宮的簽字儀式上表示:“現在是發展核能的時候了。”根據美國白宮官網信息,此次簽署的四項行政命令主題分別為“為國家安全部署先進的核反應堆技術”“對核管理委員會進行改革”“改革能源部的核反應堆測試”,以及“復興核工業基礎”。新簽署的四項命令目標是在未來25年內將核能電力產量提高4倍;調整監管程序,使3個實驗性反應堆能在2026年7月4日前投入運行;加大對這項技術工業基礎的投資。
一名白宮高級官員表示,政府希望在2029年1月,特朗普第二任期結束前“測試和部署”新的核反應堆。
來源:中核集團、金融界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