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正在抓緊組織編制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初步考慮制定更加積極的發展目標,促進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高比例開發利用。”在近日舉辦的第六屆中國能源發展與創新論壇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作出上述表示。
任育之透露,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的初步考慮是制定更加積極的發展目標,促進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高比例開發利用;秉持市場理念,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由“補貼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加強科技創新,鞏固提升可再生能源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拓寬應用場景,培育可再生能源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他進一步表示,制定更加積極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科學有序推進水電建設,統籌推進西南水風光一體化開發;堅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舉,大力推進陸上風電、光伏發電開發,積極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因地制宜推動生物質發電、生物質天然氣特別是生物質能清潔供暖發展;積極推進地熱能多元化開發利用。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9.34億千瓦,占全國電源總裝機容量比例超過40%,利用水平持續提升。根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要提升至25%,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市場普遍預期,到2030年新能源總裝機將不少于16億千瓦,風電和光伏的暴發式增長已經是確定性事件。截至2020年底,我國風電和光伏累計裝機為5.3億千瓦。盡管增長空間不小,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處于主體地位的新能源,與作為能源互聯網中樞平臺的電力系統如何協同發展,仍面臨很多的問題和挑戰。
“要著力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高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推動電網智能化升級;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促進可再生能源高質量、高水平消納利用。”任育之表示,“十四五”期間,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發展市場競爭力。通過市場競爭促進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成本下降、提質增效;加強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與市場機制的銜接,健全完善電力市場,通過市場機制促進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
他還認為,“十四五”期間,智慧能源、多能互補等以智能化為特征的可再生能源新興業態將加速成長。
來源:中國環境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