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鑒于控股子公司華源熱電的兩臺125MW機組被列入火電去產能計劃,要求在2018年完成關停、拆除,結合該企業資產負債狀況,公司董事會同意該公司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人們從不曾想過央企的子公司也會走上破產清算的不歸路,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大唐國際發電股價并沒有因此受到太大影響,公告發布后,只是股價略有下降。或許股民也早就看開了這一步,與其留著這樣猶如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一樣的子公司,還不如早點解脫。因為實際上華源熱電早已積重難返,破產清算是遲早的事。該公司資產總額只有3.67億元,債務卻高達7.02億元,負債率高達191.12%,虧損一年比一年嚴重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燃料成本帶來的沖擊。華源熱電只是中小火電廠衰亡的一個縮影,它不會是第一個倒下的火電廠,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預言或將成真
關于火電廠將倒閉的預言,原國電集團總經濟師張樹民曾在2016年8月參加中國企業500強高峰論壇時說過:“火力發電廠可能在三五年以內,就要像現在的鋼鐵企業、煤炭企業一樣困難,可能要大批破產。特別是小電廠,環保不達標的電廠,不是政府強制關閉,是自己運行不下去,自己要關閉,自己要倒閉,我們也面臨這樣的倒閉潮,我們也面臨著僵尸企業處理的難題。越小的電廠,用得人越多,我們馬上就面臨著職工安置的問題……”
此番預言不過兩年多的時間,我國已經有很多省市主動關停中小型火電。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部分省市的中小型燃煤自備電廠已經或者將要關停。僅北京市2018年關停的中小型火電裝機已達188萬千瓦,其中有六臺機組屬于大唐國際發電有限公司。

之所以有這么多火電機組遭遇關停,一方面是成本原因,另一方面是環保原因。火電在去產能的過程中,污染大、效率低的機組勢必會被淘汰。
由于火電機組由于容量不同,煤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差別很大:大型高效發電機組每千瓦時供電煤耗為290~340克,但中小機組則需要380~500克。發同樣的電量,小機組比大機組多耗煤30%~50%。
據統計,2005年全國發電用原煤11.1億噸,占煤炭消費總量的近50%,電力行業排放二氧化硫占全國排放總量的53%。其中,小火電機組二氧化硫和煙塵排放量分別占電力行業總排放量的35%和52%。如果把小機組完全替換為大機組,全國一年可節能9000萬噸標煤,相應減少排放二氧化硫220萬噸,少排放二氧化碳2.2億噸。
業內知名專家認為:“小火電機組被淘汰,并不是因為它到了壽命期,有的甚至是剛建成不久也要關停,這是國家從節能和環保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不顧及節能、環保的因素,繼續讓落后的小火電存在,國家可能要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虧損何止一家
華源熱電的破產只是火電行業虧損暴露出來的冰山一角,實際火電虧損問題由來已久,華源熱電破產只是其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個案例罷了。
大唐國際發電因為曾經火電裝機占比較大,因此受到的大影響更大。早在2011年,大唐名下就有近30家火電廠虧損嚴重,負債率超過100%,處在破產邊緣,以至于牽連整個上市公司的利潤下滑、負債增加。當年大唐國際發電因此背負的債務甚至接近40億元。2011年,大唐的利潤比上年度下滑20.06%,負債總額比上年度增加333億元人民幣。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火電虧損問題并不是大唐國際發電一家的問題,五大電力企業虧損從2008年就拉開了序幕。2008—2010年的三年時間,五大發電集團火電板塊累積虧損高達921億元。如果算上其他火電企業,近幾年深陷虧損漩渦的火電行業虧損資金可能達上千億元。

大唐集團內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員告訴記者:央企要承擔社會責任,電廠虧損資不抵債銀行自然不給貸款,作為中央企業,只好由集團擔保貸款賣煤,但是高企的煤價和國家統一電價定價規則相比,火電廠想盈利非常難。
寧夏一家電廠的計劃營銷部主任介紹說,由于近80%的發電成本都在煤炭燃料上,我們電廠連續兩年虧損,去年虧損1.2億元,今年預計虧損1.5億元。寧夏的煤價在全國屬于中低水平,但是上網電價是全國最低之一,電價也一直沒有調整,火電企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華電能源(600726)此前公告稱,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繼續虧損,約為-5億,扣除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約為-6.4億。這兩個數字在去年同期分別為-3.97億和-4億,意味著華電能源今年的虧損將繼續擴大,虧損很大程度與火電業務有關。吉電股份(000875)、漳澤電力(000767)等企業也表示火電板塊燃料成本壓力巨大。
大唐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桂冠電力(600236)財報顯示,火電板塊一直都在拖業績的后腿。2016年火電利潤占比是-5.57%,2017年上半年,火電利潤占比是-6.59%,到2018年上半年,火電利潤占比依然是負數。

火電虧損問題已經不是一兩家企業的個別現象,而是整個行業普遍存在的大問題。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專家在調研中發現,山西省83%的火電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幾乎所有火電企業都在虧損中苦苦支撐。2018年的火電企業生存現狀基本上可以用“去產能、虧損、倒閉”3個關鍵詞來概括。
20家火電廠發電量下滑
大唐在電力企業中,火電占比較高。最高時期的2006年,火電占比高達90.93%,從2007年火電去產能開始,大唐的火電占比份額逐步下降,截至2017年,該份額已經降至68.7%。

根據統計,大唐旗下火電廠在2018年前三季度有20家出現了發電量同比降低的情況,占比近50%,其中最嚴重的是甘肅大唐國際連城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其發電量下降幅度高達65.01,上網電量下降幅度也達到65.19%。

火電在幾輪限產、淘汰落后產能之后,很多火電廠的發電利用小時數均不同程度下降,根據統計,2018年1-11月,全國31個省區火電利用小時數最高的江西,利用小時數只有4787小時,31個省區火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在3400小時左右,而2017年的火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4166小時,再創業內新低。火電利用小時數降低的直接后果就是發電成本的上漲。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許多新投產燃煤機組的利用小時數必須保持在5000小時以上,才能做到盈虧平衡。大唐的火電廠發電量和上網電量雙雙下滑,也充分說明了大型電力集團旗下的火電廠的生存現狀。尤其是甘肅這樣風、光資源較好的地區,新能源的利用率都不能全部滿額,作為棄風、棄光的重點地區,火電的消納情況可想而知。
不過作為同一個集團的火電企業,也有業績較好的企業,他們會通過技術革新手段,盡可能降低成本支出。大唐淮南洛河發電廠在2018年第三季度的發電量和上網電量雙雙大幅增加,兩者增幅分別為78.94%和78.11%,成為43家火電企業中的佼佼者。該公司高度重視科技管理工作,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企業”主題,大力宣傳“科教興企”戰略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通過這些內容宣貫,讓全公司上下在科技創新方面不遺余力,大唐淮南洛河發電廠在2018年有兩項專利獲得國家認可,在技術進步的帶動下,給企業的效益帶來了提升。
火電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依然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它的地位不容替代,但是火電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然要進行取舍。新能源產業已然登上歷史舞臺,傳統的化石能源卻仍未謝幕,在新舊交疊的時刻,火電企業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大唐的子公司倒閉只是改革大潮中的冰山一角,各大電力公司旗下仍然還會有一些火電企業提前退場,大浪淘沙過后,火電行業應該是另一派繁榮盛景而不是只剩一聲嘆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