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黃川)大中型水電移民搬遷安置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要嚴格落實國家開發性移民方針政策,也需要調動移民自身發展致富的愿望和意志,才能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會致富的工作目標。
白鶴灘水電站蓄水發電在即,各項移民工作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在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大崇新集鎮,我們看到了三位移民積極響應搬遷謀劃發展、勤勞致富的忙碌場景讓我們來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視頻攝制:盧忠燦 趙若伊
先把餐館開起來
本文攝影:盧忠燦
楊世亮今年37歲,原是大崇鎮崇興村2組村民,一家6口人,搬遷前在大崇集鎮開餐館和茶樓。
他家1月19日搬遷到新集鎮,26日餐館便重新開張營業,他是第一戶搬到大崇新集鎮的移民,也是第一戶在新集鎮開始經營的商戶。“早搬晚搬都要搬,不如早搬,搬上來看有什么合適的可以做”,“我做什么都要在別人前面,絕對不跟風”,楊世亮說。
為鼓勵搬遷,會東縣制定了先簽協議先選房的政策,考慮到今后的經營,楊世亮將新家選在了新建的農貿市場附近,餐館現在每天的營業額有四、五千元,利潤也非常可觀。對于今后的打算,他對記者說:“要在這里長期發展,等餐館經營逐步穩定之后,再開一個茶樓”。他對家鄉今后的發展充滿了希望,“這個地方發展肯定好得很,家鄉會越來越美,我們會越來越好”。
小超市生意好
李香龍,今年50歲,一家四口人,大女兒在會東縣博文中學念高中,小女兒在大崇中心小學讀書。搬遷前他一直在廣東佛山打工,妻子在大崇老集鎮大華賓館做服務員,同時照顧小女兒。他說,“開個店在這里,就用不著出去打工了,在自己家里面,要舒服的多”。他家1月30日搬遷到新集鎮,春節期間便籌備小超市,2月24日開始營業,生意一直不錯,每天營業額有四千元左右。“電站建設當然比以前好了,以前家在農村,現在搬到鎮上,樓房也修好了”,對于以后的生活,他說“就把超市干好,生活會越來越好,有信心”。
放不下的建材生意
明興樹一家5口人,大兒子大學畢業從事室內設計工作;丈夫在西昌經營文化用品店,同時照看小女兒和老人。雖然她本人希望在大崇新集鎮安置,但在丈夫的堅持下選擇了會東縣城的小岔河安置點,這里是城市小區,他家分到了150平米的房子。
搬遷前,明興樹在老集鎮獨自經營建材生意,春節前響應政府搬遷號召,便在新集鎮租了100平米的門面,將原來的存貨搬了進來,春節休息了幾天便重新開張。采訪時已近中午12點,店里仍然生意不斷,半個小時便接待近10撥顧客,她只能斷斷續續與記者交流。她說“這個工作又臟又累,不好請人,工價也高,只能自己一個人干”。在門面的一個角落,放了簡易床和簡單的炊具,就是她所有的生活用品。記者問及為什么不到西昌與家人團聚,明興樹說:“建材生意打年輕時就開始干,幾十年了,生意也不錯,舍不得放下”。
據了解,大崇集鎮幅員面積43平方公里,轄崇興等7個村委會,人口2.8萬人,其中移民1.2萬余人。大崇老集鎮受白鶴灘水電站淹沒影響,需整體搬遷,新集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66.88公頃,規劃人口規模6824人(含企事業單位人口),安置移民1457戶5312人。相比老集鎮,新集鎮規劃合理、功能完善,濱水公園、中小學校、幼兒園、衛生院、養老院、文化體育設施一應俱全;白鶴灘水電站蓄水后,新集鎮將形成半島景觀,成為一座美麗的湖濱小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