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熱浪持續侵襲北半球,多個國家發布高溫紅色預警甚至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一時間氣候治理、綠色發展、能源轉型等話題獲得全球矚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歐亞研究院執行院長許勤華表示,中國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一帶一路”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搭建的合作共贏平臺。絕大多數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中國都曾經面臨或正面臨著。綠色發展的“中國經驗”將為能源貧窮或清潔能源缺乏的國家提供與其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綠色經濟復蘇參考模式。
“中國智慧”實現低碳綠色轉型
記者:在地緣政治沖突引發歐洲能源困境的背景下,我國如何兼顧“保障能源安全”和“實現雙碳目標”?
許勤華:極端天氣常態化對人類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得到普遍關注,即使俄烏沖突增加了全球能源轉型的不確定性,但所有國家都達成了綠色經濟發展的共識。我國于2020年提出的“雙碳”目標,一直都在穩步進行中。我認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能源生產和消費國,并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能源安全挑戰。我國能源發展目標是要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即壓低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做到在綠色發展中實現能源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能源結構調整和減碳效果逐步顯現。“十四五”時期,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將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將實現翻倍。
“中國路徑”共建國際能源新秩序
記者:作為全球新能源發展的主力,我國在國際能源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許勤華:此前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拋出也解答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兩大疑惑,即我們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獲得什么樣的安全?全球能源轉型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但推進速度十分緩慢。近年來,全球變暖、大流行病等“自然之手”加速了氣候和能源治理進程。
原有國際能源秩序的話語權一直掌握在西方手中,話語權意味著制度設計、規則運行等能源權利的優先性和傾向性。中國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發展、在可再生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讓國際社會認可中國雄厚的能源實力。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等新的國際機制,為全球能源治理提供“中國方案”,也為共建“合理、和諧、共贏、穩定”的國際能源新秩序提供“中國路徑”。
“中國經驗”提供綠色復蘇參考
記者:如何將中國的低碳發展經驗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
許勤華:近年來,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額呈現持續增長態勢,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綠色能源技術。舉兩個我最近看到的合作項目成果:一個是中企在老撾投資建設的南歐江全流域梯級水電站發電突破100億千瓦時,為中老鐵路運行和屬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穩定清潔的電力保障;另一個是中企承建的肯尼亞及東非地區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加里薩光伏發電站,每年幫助肯尼亞節約標準煤約2.44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4萬噸,還有效緩解了當地家庭的用電荒,當地孩子不用再搶著太陽落山前寫完作業了。這些都是運用中國經驗和中國力量高質量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生動闡釋。
絕大多數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中國都曾經面臨或正面臨著。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中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鏈和生產制造能力。中國將結合自身發展經驗與優勢,助力各國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清潔能源發展道路;為能源貧窮或清潔能源缺乏國家提供與其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綠色經濟復蘇參考模式;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關于能源可及和清潔能源發展的解決方案和公共產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