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i id="5lvsm"></i>

    <mark id="5lvsm"><div id="5lvsm"><acronym id="5lvsm"></acronym></div></mark>
  •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mark id="5lvsm"></mark>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產業財經

    向“深”突破 向“新”攀高——從多個“之最”透視中國石化發展之勢

    經濟參考報發布時間:2024-12-30 09:05:09  作者:王璐

      我國最深地熱科學探井正式完工、我國最大石化產業基地全面建成、我國首個工廠化海水制氫項目建成……今年以來,一個個重大項目不斷亮相,展示著中國石化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與探索。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作為世界第一大煉油公司、第二大化工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石化”)一方面向“深”突破,以科技之手端牢能源飯碗;一方面向“新”攀高,加快布局高端新材料、氫能等產業,爭當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

      向“深”突破 端牢能源飯碗

      超萬億方——這是“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氣基地”涪陵頁巖氣田的最新探明地質儲量,新增1213.56億立方米探明地質儲量近日順利通過自然資源部審定。

      5200米——這是福深熱1井的深度,其刷新了我國乃至亞洲地熱科學探井的最深紀錄,目前已正式完工,進入開發利用新階段。

      翻開中國石化這一年的成績單,“突破”無疑是關鍵詞條。

      能源安全,油氣安全是重中之重。當前,隨著中淺層油氣資源進入開發中后期,油氣勘探開發對象向深層、深水、非常規演進,其中深層、超深層油氣資源量671億噸油當量,占全國油氣資源量三成以上。

      向地球深部進軍,也意味著難度系數一增再增,技術是解題關鍵。

      “我們要向科技創新要資源、要儲量、要產量。”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表示,要積極融入新型舉國體制,全力抓好科技重大專項任務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爭當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

      突破海相頁巖氣勘探開發技術,有力支撐涪陵頁巖氣田穩產,使我國成為北美以外首個實現頁巖氣商業開發的國家;創新形成8000至9000米特深層勘探開發及工程關鍵技術,支撐了新疆塔里木盆地順北油氣田建設上產;積極拓展非油氣礦產資源,成功實施福深熱1井開發,已建成地熱供暖近1億平方米,創新形成了地熱系統形成機制、熱儲傳熱機理兩大基礎理論,攻克了“取熱不耗水”的工程技術;成立中國石化勘探開發數智技術重點實驗室,通過算法創新支撐數據深度挖掘,提升勘探開發數智化水平……

      中國石化堅持把端牢能源飯碗的戰略基點放在科技創新上,攻關形成獨具特色的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海相油氣、頁巖氣勘探開發技術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支撐打造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油氣戰略接替區。

      錨定“高”端 夯實材料之基

      “全面建成!”

      12月19日,鎮海煉化二期擴能和高端新材料項目全面機械竣工,年煉油能力提升至4000萬噸級,使其所在的浙江寧波石化基地年煉油能力突破5000萬噸級,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

      作為國家規劃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浙江寧波石化產業基地位于長三角地區,是石化下游產品消費中心。鎮海煉化二期擴能和高端新材料項目涵蓋18套裝置,實現10個核心設備國產化,實現數字工廠與物理工廠同步交付,投用國產化工業操作系統。

      “新增產能重點發展高端聚烯烴、高端新材料、高端化學品等產品,每年可為下游提供近800萬噸相關產品,拉動上下游產業鏈萬億級產值。”鎮海煉化黨委書記陳燕斌表示。

      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作為國內最大的合成材料供應商,中國石化近年來加大在高端新材料領域的創新投入,高性能纖維、特種橡膠與彈性體等研發能力不斷提高,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原材料配套支撐。

      三一重能巴彥淖爾零碳產業園內,等待運輸的131米風電葉片如同一柄柄入鞘寶劍,正靜待在風中的“亮劍”時刻。這是全球最長的陸上風電葉片,采用上海石化生產的48K大絲束碳纖維制造而成,突破了傳統玻璃纖維材料的性能極限,更好助力風電機運行。除了風電葉片,連續抽油桿、地鐵列車車頭罩、橋梁工程中的斜拉索,甚至是北京冬奧會火炬,都有上海石化碳纖維的身影。

      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的化工新材料2023年度創新產品名單上,中國石化7個產品榜上有名,為建設制造強國夯實“材料之基”。

      “我們將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順應石油用途加快從燃料向原料轉變的趨勢,持續加強高端樹脂、高端橡膠、高性能纖維、特種精細化學品等研發生產,為建設制造強國貢獻力量。”馬永生稱。

      磨練“氫”功 全鏈條拓新局

      海水也能制氫?中國石化青島煉化用實踐給出肯定答案。

      12月18日,我國首個工廠化海水制氫科研項目在這里建成,項目采用海水直接制氫與綠電制綠氫結合的模式,每小時可生產綠氫20立方米,所產氫氣并入青島煉化管網,用于煉化生產或氫能車輛加注,生產過程完全在工廠內進行。

      面對海水腐蝕、沉積等挑戰,中國石化青島煉化和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聯合攻關,通過研發特制的關鍵設備和特殊工藝流程,成功攻克了耐氯電極技術、高性能極板設計以及海水循環系統等關鍵技術難題,實現了科研開發與應用場景的高度耦合互聯。

      練好“氫”功,功夫不只在海上。近年來,中國石化布局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持續推動綠氫產能建設,探索煉化等難脫碳行業減排路徑,加快建立涵蓋“制儲運加用研”的氫能全產業鏈條。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牽頭建設氫能等創新聯合體,與多家中央企業、高校院所等優勢科研單位集智創新。成立氫能裝備公司,成功投用兆瓦級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裝置、撬裝式甲醇站內制氫以及氨站內制氫裝置,實現燃料電池鉑基催化劑公斤級工業生產。

      ——持續加強產業布局

      圍繞綠氫煉化、氫能交通加強產業布局,建成投產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范項目,積極開展全國輸氫管網規劃布局研究工作。建成136座加氫站和11個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初步形成“一大五小”氫能走廊格局,2023年加氫站氫氣加注量占全國的40%左右。

      馬永生表示,加快氫能產業發展是邁向凈零排放的戰略選擇,加強氫能產業合作是深化國際能源合作、保障全球能源安全的重點方向。中國石化建議,繼續加強產業合作、開放創新和貿易融通,共建一批經濟效益好、示范效應強、輻射范圍廣的氫能合作項目,在關鍵裝備和材料領域開展聯合攻關,深度對接國際貿易規則與標準,引領氫能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記者 王璐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性色av 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一级爱做c片免费一分钟_国产在视频精品线观看_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i id="5lvsm"></i>

    <mark id="5lvsm"><div id="5lvsm"><acronym id="5lvsm"></acronym></div></mark>
  •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mark id="5lvsm"></mark>
    亚洲日韩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特黄一级日本 | 午夜大片免费观看日本毛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视频乱码 | 在线偷着国产精选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