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kWh脫硫補貼執行10年有余,相關技術已經成熟,建議減少燃煤發電補貼,彌補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不足!”

全國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陳康平
2019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陳康平提出了上述建議。他表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超過1400億元,其中光伏補貼拖欠超過600億元,已嚴重制約產業進一步發展,甚至威脅到部分電站投資商的生存。為此,他呼吁主管部門適當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并保證全部電量足額征收,優化能源補貼結構,促進多種能源平衡發展。
晶科電力官網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公司共建設光伏電站343個,累計裝機規模3.02GW,在全國光伏電站運營企業中名列前茅,這也意味著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到補貼拖欠的影響。陳康平指出,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8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底,全國累計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74億千瓦,同比增長34%,但進入可再生能源的補貼目錄的只有5024萬千瓦,占比不足30%。
解決補貼拖欠問題無外乎“開源”、“節流”兩種方式。在最新光伏政策(征求意見稿)中,主管部門希望通過控制新增規模來防止補貼缺口持續擴大,這可以說是一種有效的節流辦法,但開源就沒那么容易了。陳康平和幾位光伏行業兩會代表連續多年提出“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的建議,都沒有得到想要的答復。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清理電價附加收費、一般工商業電價再降10%”的目標,陳康平及時改變策略,將目光落在了燃煤發電的脫硫、脫硝、除塵補貼上。
目前,燃煤發電享受每千瓦時2.7分錢的環保電價補貼,每年需要的資金超過1000億元。與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不同,煤電的所有補貼隨電費一起,由電網公司按月與發電企業結算,不需要排隊,更沒有什么燃煤發電項目補貼目錄。這種區別對待、優先補助化石能源的行為,遭到了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廣泛批評。
陳康平對Solarbe索比光伏網表示,每千瓦時1.5分的脫硫電價加價補貼執行至今已10年有余,燃煤電廠脫硫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建議減少對燃煤發電企業的相關附加補貼,將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發展,緩解補貼資金不足的壓力。
“中國光伏補貼延時四年之久,規模之大、影響之嚴重,已經在很多代表、委員的建議中累述多次,各種建議和解決方法也明確而全面。每年提、每年呼吁,但最終都逃不脫石沉大海的命運。這份提案到底怎么了,為什么永遠不會被看見?”一向溫文爾雅的陳康平在談到補貼拖欠問題時罕見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他強調,作為一家以“改變能源結構,承擔未來責任”為使命的企業,晶科會持續為光伏行業利益發聲,也希望主管部門盡快解決補貼拖欠問題,幫助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