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本質要求,而能源的高質量發展將主要圍繞能源安全和能源革命展開,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能源革命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在近日召開的“清潔智慧能源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表示,當前,人類的后化石燃料時代已經開始,如何擺脫煤炭依賴、跨越油氣時代、實現零碳未來、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業化將是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但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并不取決于對資源的占有,而是能源高科技的突破,作為能源消費和能源生產大國,我國對推動能源科技突破肩負重要責任,將致力于打造數字化、智慧化能源體系。
推動多種能源耦合互補
當前,我國能源行業面臨油氣對外依存度過高、單位GDP能耗過高、化石能源粗放式開發利用、“雙碳”目標進入倒計時等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凌文認為,我國能源行業的綠色轉型路徑應重視加快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的清潔化利用;不斷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逐步實現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促進新能源的多場景消納;以及打造多種能源耦合互補、高效利用的智能能源系統。此外,鼓勵棄風棄光制氫并和現代煤化工耦合,替代傳統煤化工的灰氫,實現現代煤化工的脫碳化發展。
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則認為“綠色甲醇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轉型路徑”。他表示,液體是當前最佳的能源載體,因為液體燃料可以長期儲存,便于管道輸運及海運,并且全球范圍內也已具備成熟的液體燃料基礎設施網絡。綠色甲醇是最好的氫能液態載體之一,也是交通領域最低成本實現碳中和的路徑。一方面,綠色甲醇方案可以解決純電汽車的續航里程焦慮、充電過冬問題,以及燃料電池汽車的基礎設施問題;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液體基礎設施、管路、游輪、加油站等燃料運輸和補能站,可以快速改造成為適合甲醇運輸和加注的基礎設施,解決目前氫能運輸和加注成本過高的產業痛點。
山東氫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真認為,風光與氫、儲是一場“雙向奔赴”,以風光為核心的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需要氫、儲的協同,同時氫、儲也會反過來促進清潔能源的消納,平滑電力的輸出,推動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進一步擴大。未來風光氫儲一體化發展以及和交通、化工、冶金、航運、建筑場景的耦合將有助行業的深度脫碳,推動我國現代能源體系的高質量發展。
山東能源電力集團規劃發展部部長徐振棟同樣認為,當前我國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風光氫儲一體化形成一種新的能源供應系統,能夠有效地解決傳統能源供應的弊端,是引領產業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 “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不過,張真提醒,風光氫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在配儲政策、能源系統數字化智能化、綠氫及衍生品標準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打造綠色低碳先行區
山東省是我國清潔能源大省、海洋能源大省和工業大省。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常務副秘書長劉小詩表示,在清潔能源方面,2023年山東電力總裝機目標達到2億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8000萬千瓦以上,占比達到40%以上;在海洋能源方面,魯北、魯東風能、潮汐能為代表的海洋能源稟賦優勢顯著;在工業方面,化學原料制品、石油煤炭燃料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等行業居全國首位;山東省豐富的能源資源和良好的工業基礎,是氫能和工業場景耦合的重要前提,有利于氫能等新能源產業的規?;l展。
作為山東省境內的國家級新型戰略新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努力讓綠色成為最鮮亮的底色。濟南市委常委、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孫斌介紹,在頂層設計方面,起步區將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氫能源、光伏儲能等產業作為清潔能源領域的重點發展方向,規劃建設氫能產業園區,系統構建高端、高質、高效的新能源產業體系。在產業引育方面,引進了山東氫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等專業智庫,加強與比亞迪、愛旭、國家電投合作,國電投氫能產業基地1000臺套的燃料電池生產線正式投產。在場景應用方面,積極推進“氫進萬家”“綠色社區”等科技示范工程,完成40輛氫能渣土車和22輛氫能源環衛車的采購工作。
“未來起步區將繼續在規劃建設和管理全過程中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打造綠色低碳新城。”孫斌說道。
在大會開幕式現場,還舉行了濟南起步區氫燃料電池車應用示范啟動儀式,首批氫燃料電池重卡正式交付,標志著起步區氫燃料電池汽車批量運營正式啟動,將服務于起步區城市建設與環保清潔。此次起步區氫燃料電池車應用示范正式啟動,將進一步吸引氫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后續推動氫燃料電池車向更多場景推廣示范應用,并帶動氫能產業發展打開更大空間,促進山東省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起步區管委會消息顯示,此次投放的氫能渣土車、環衛車,由中國重汽、三一重工、東風集團、徐工集團生產制造,全部搭載國氫科技“氫騰”FCPS-C120-V3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
來源:中國工業報記者 馬 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