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三大戰役中最后一個戰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部隊、地方部隊百萬余人,在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的500余公里的戰線上,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進行了戰略性決戰。
“遼沈戰役勝利后,為了不使蔣介石將華北傅作義集團南調增援淮海戰役,或加強長江防御,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發起平津戰役。”隨著平津戰役紀念館講解員李琳的講解,7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1948年11月29日,解放軍華北第3兵團向張家口地區的敵人發起進攻,平津戰役正式打響。張家口被包圍,傅作義急令部隊馳援張家口。1948年12月初,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行進中攻克密云,傅作義判斷東北野戰軍主力已經入關,于是急調軍隊星夜從張家口返回北平。
解放軍華北第2兵團第4縱隊12旅及地方部隊英勇阻擊,第2兵團主力晝夜急行軍,最終將國民黨軍隊成功包圍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新保安。經過10小時激戰,被包圍的國民黨軍隊及保安團隊1.6萬余人被殲滅。
新保安圍殲戰對戰役全局具有重要意義,傅作義失去了在和談中討價還價的籌碼。此后又經過張家口之戰,傅系主力大部分被殲。1949年1月14日,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攻占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部。1月15日,經過29個小時的激戰,天津攻堅戰勝利結束,我軍全殲國民黨守敵13萬余人。
平津戰役紀念館里,收藏了一支墨綠色的派克鋼筆,這是蘇靜代表解放軍在北平和平協議上簽字用的筆。天津解放,北平守敵陷入絕境。傅作義放棄了討價還價的最后幻想,時任東北野戰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的蘇靜作為代表進入北平和談,入城后,雙方起草《關于和平解決北平問題協議》。
1949年1月21日,雙方在正式協議上簽字。隨后,北平守軍陸續開到城外指定地點接受改編。1949年1月31日,在北平原國民黨守軍撤離市區后,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和平解放。至此,歷時64天的平津戰役勝利結束。2月3日,人民解放軍舉行進駐北平的盛大儀式。
平津戰役戰績輝煌。解放軍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余人,解放了華北大片地區。平津戰役的勝利,為中共中央機關、人民解放軍總部進駐北平創造了條件,成為新中國定都奠基禮。
(節選《人民日報》2021年2月5日第6版《探訪三大戰役紀念館——天翻地覆慨而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