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貴陽市區42公裡的花溪區燕樓鎮,有一座工廠——生活垃圾在這裡“浴火重生”,轉化為電能,通過電網輸送到千家萬戶。
“這是貴陽市首個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環保發電項目,由中國電力清潔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的貴陽中電環保發電有限公司投資建設。”8月10日,在貴陽中電環保發電有限公司發電部經理張濤的解說下,記者從窗明幾淨的辦公區來到秩序井然的生產區,看不到煙塵、聞不到臭味、聽不見噪音,一座現代化工廠躍然眼前。
在中央控制室,顯示屏上滾動播出排放指標的監測數據,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氯化氫、水、煙塵等各項指標盡收眼底。在垃圾吊控制室內,操作人員隔著一道玻璃牆,熟練推動操縱桿,一抓一提一送,垃圾被放進焚燒爐,經高溫燃燒產生熱能,在余熱鍋爐內產生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組轉動產生電能。“我們實行‘一進四出’管理規范,進生活垃圾,出煙氣、出飛灰、出爐渣、出滲濾液,致力于實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建設目標。”
張濤介紹,採用“爐內脫硝+半干法脫酸+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塵器”的煙氣淨化系統,排放指標全部滿足GB18485-2014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部分指標達歐盟2010標準﹔飛灰經固化穩定化處理后,在生活垃圾填埋場分區填埋﹔焚燒中產生的爐渣落入撈渣機進行冷卻,外運至制磚廠,可用于生產市政設施的道路用磚,爐渣100%得到綜合利用﹔生活垃圾在發酵期間排出的滲濾液,通過垃圾庫底部的滲濾液收集系統,由管道輸送至滲濾液處理車間,經過處理后進入生產冷卻水系統循環利用。
實地探訪一番,如同體驗一堂生動直觀的環保教育課,深刻體會到“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句話的內涵。
“在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不少與會嘉賓專程前來參觀,為貴陽市近年來生活垃圾處理的成效點贊。”張濤說,項目運行至今,吸引了不少國內外團隊前來考察觀摩,是貴陽市環保教育示范基地。
該項目佔地120畝,分兩期建設。一期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年處理量43萬噸,主要處置花溪區、南明區南部、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貴安新區的生活垃圾。自2018年投產以來,該項目已累計處理130萬噸生活垃圾,發電量5.3億千瓦時。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引領下,貴陽中電環保發電有限公司還將借助在垃圾焚燒發電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積累和管理優勢,重點關注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市場,研究探索新業態。
張濤帶著記者來到正在建設的二期項目工地,“預計今年底投產1臺機組,2022年6月投產第二臺機組,屆時,該項目總計日處理能力達2400噸。”他還透露,正在建設中的白云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日處理生活垃圾2000噸,將于2022年建成投產。屆時,貴陽市城區生活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將達4400噸,基本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
貴陽市是全國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之一。作為省會城市,做出垃圾分類示范,是貴陽應有的責任擔當。貴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相繼出臺法規、規章、制度、方案等20余個﹔貴陽市綜合行政執法局作為主要的牽頭部門,將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內容,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統籌相關部門在“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上全面發力,組建貴陽市垃圾發電專班,協調解決項目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構建監督有力的監管體系,系統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形成一套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