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電建成都院全階段勘測設計的兩河口水電站首批機組正式投產發電。大壩無言,平湖為證;水電之光,情滿山河。作為雅礱江中下游梯級電站的控制性水庫工程,兩河口水電站打破了多項國內外記錄:世界規模最大的邊坡群、世界最深的水庫、世界最高的電站進水塔、世界第二的泄洪速度、中國調節性能最好的水電站……
一項項令人矚目的成績背后,體現的是一代代成都院人半個多世紀艱辛探索,是水電人持續奮斗、砥礪前行的真實寫照。
兩河口水電站地處川西高山峽谷地帶,工程區內河谷狹窄、谷坡陡峻、河道彎急,雅礱江兩岸溝谷交錯、邊坡傾倒變形發育,地形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在整個建設周期中,成都院人的足跡遍布兩河口的山嶺河谷,憑借堅實的理論經驗積累與積極的技術創新,全面攻克了復雜土料勘察、高邊坡治理、蓄水期岸坡預測預警等諸多技術難關。
聚石成壩,建最高土石壩
作為國內已建最高的土石壩,兩河口水電站大壩最大壩高達295米。為了保證壩體穩定,土石壩的厚度要遠大于相同高度的混凝土壩,這使得高土石壩的體量十分巨大,兩河口大壩防滲心墻所需的土料達441萬立方,外層堆石區所需堆石料總量高達3000多萬立方。
如此大的用料需求,土石料從何而來?經驗豐富的地質工程師心中自有分寸。
為了提供充足的筑壩建材,確保大壩順利施工,前期地質勘察工作中進行了多次地質調查,配合各項試驗,對土石料的強度、顆粒大小、級配等做了詳細研究。兩河口土石料分散而復雜、料性變化大,傳統的二維圖紙很難直觀反映土石料在三維空間上的分區、分層,更難以對某一區域土料物性進行統計。面對這一技術難題,地質工程師們運用地質三維數字建模技術,將料場的主要物性指標進行可視化表達,實現了料場勘探采剝動態化、信息化,真正實現了料源可追溯、剝離量可控。這種技術手段在提高開采效率的同時,也大大節省了工程建設成本,贏得了業主和相關參建方的一致好評。
高崖千尺,立最大邊坡群
邊坡穩定性是影響水電工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一影響因素在兩河口水電站表現尤其突出。
兩河口水電站壩址區兩岸地形高陡,靠近坡表的巖體經過卸荷作用,形成大量裂隙,結構趨于破碎,同時陡立的層狀巖體在漫長的時間中逐漸向臨空面彎折傾倒,形成落石、甚至滑坡,對工程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在高達684米的高陡邊坡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但是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智慧的力量是驚人的。
面對世界規模最大的邊坡群,眾多工程建設者并沒有被嚇倒,反而激發了他們更快更好地征服這些邊坡的昂揚斗志。為了對這些高陡邊坡進行加固,工程師們的腳步在陡立的“天路”上扎根,調查取得了邊坡詳實可靠的勘察成果,進而針對性地布置了一萬三千余根錨索深入山體內部,將坡表傾倒變形的巖體牢牢固定在山體之上,如同為邊坡穿上鎧甲,使其足以抵御高烈度地震的威脅。
長庫百里,成最深人工水庫
雅礱江、鮮水河、慶大河在兩河口壩前匯流,三個庫區回水總長度將達到232公里,壩前最大水深達285米,為世界之最。
水庫蓄水導致的庫岸滑坡、變形是水電建設中普遍存在的難題,兩河口水電站庫岸穩定問題十分嚴峻與復雜,對其進行有效防治面臨的挑戰更大。
為切實有效推進庫岸穩定性調查和復核工作,成都院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通過遙感技術、無人機、數字化等手段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的“四查”體系,從不同角度和尺度判別和發現重大潛在不穩定庫岸,摸索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判別系統。針對排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工程師經過分析、論證,根據其風險大小,分別采取監測、預防、治理等不同處理手段與方式,有力保障了兩河口電站的安全建設及運行。
奉獻能源,促雙碳目標實現
作為中國調節性能最好的水電站,兩河口攔蓄的每一方水可以發出6度電;作為我國藏區開工建設規模和投資規模最大的水電項目,兩河口為藏區脫貧致富與鄉村振興作出了應有貢獻;作為龍頭梯級水庫電站,兩河口形成近110億立方米庫容,可大大減輕長江中下游洪澇危害。
兩河口水電站正式運行后,每年可節約原煤消耗133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30萬噸,將極大促進國家“3060”雙碳目標的實現。面對世界級的諸多建設難題,兩河口充分展現出成都院水電領域雄厚實力,傳達著水電人的情懷和艱苦奮斗精神。
隨著兩河口水電站首批機組正式投產發電,滾滾江流化為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匯入電網,穿越千里,點亮萬家燈火,推動產業發展。筑成巍然高壩的是鋼鐵土石,更是建設者的智慧與心血。兩河口的山河見證了成都院人艱苦奮斗的水電情懷與攻堅克難的實踐創新精神,深入甘孜藏區腹地,投入兩河口的歲月從不曾無痕流逝;在兩河口工程中摸索積累形成的經驗、技術也將從此出發,服務于更多的工程建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