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習近平主席提出“雙碳”目標后,“碳達峰、碳中和”強勢“出圈”。新能源行業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作為三峽集團新能源業務的戰略實施主體,站在新的起點,三峽能源責任重大、任務繁重、機遇與挑戰并存。
三峽能源莊河Ⅲ(300兆瓦)海上風電場項目位于遼寧省大連市莊河海域,是東北區域首個海上風電項目,是我國北方地區已建成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也是我國境內目前緯度最高的、最寒冷的海上風電場。風電場南北長8.6公里,東西7.7公里,涉海面積約47.7平方千米,場址中心距離岸線約22.2公里,平均水深約20米。項目總裝機容量300兆瓦,共計安裝72臺3兆瓦、3.3兆瓦及6.45兆瓦風電機組,配套建設一座220千伏海上升壓站和一座220千伏陸上集控中心。
可別小看這個風電場,建設難度可不小。
快說來聽聽
作為東北嚴寒地區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圖片施工過程中受天氣影響較大:風電場海域高鹽霧、溫差大,溫帶風暴潮頻發,冬歇期長,施工窗口期短;
圖片風電場海域地質條件較復雜:覆蓋層深淺不一,基巖差異較大,灰巖、板巖、泥巖、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等混雜,且巖層中下伏溶洞,覆蓋層基礎選型及設計難度大;
圖片嵌巖機位較多:包括大直徑單樁嵌巖及高樁承臺斜樁嵌巖施工,施工過程中需優化工作量大,難度大,不確定因素多;
圖片冬季風電場海域有大量海冰:海冰對船舶和海工裝備構成一定威脅,會破壞風機基礎,而國內可借鑒項目經驗少,這是本項目遇到的一個重大技術難題。
那最后是如何解決的呢?
針對風電場海域海冰問題,本項目成功將海洋石油平臺抗冰錐結構設計理念引進風機單樁基礎、海上升壓站抗冰錐結構設計,一舉攻克天氣寒冷地區風電抗冰難題。
項目參建團隊通過對海上風電單樁基礎抗冰結構設計的資料收集、冰荷載分析、方案設計、物理模型試驗、設計難點分析、實際抗冰效果監測等,多次組織國內知名專家進行抗冰錐結構優化專題研討,并在國內海上風電領域首次提出“冰期潮位”概念,率先采用灌漿方式進行抗冰錐附屬構件連接。
項目完成當時國內最長單根無接頭220kV交聯聚乙烯三芯海纜生產與敷設,創造海纜行業新紀錄,并成功安裝我國首批低溫型、大直徑直驅6.4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為6.45兆瓦機組批量化商業投運奠定基礎。
中國三峽能源
我國緯度最高海上風電項目在遼寧大連莊河正式全容量并網,該項目由三峽集團投資建設,總裝機規模300兆瓦,是東北地區首個建成達產的海上風電項目,也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
生態效益
目在建設和運行期間,項目對所處海域海洋環境、漁業資源、鳥情及其棲息地及水下噪聲等方面進行跟蹤監測,以更好地了解風電場對所處海域生態環境的影響。監測結果顯示,風電場的建設有效提升了所處海域漁業資源的“質”和“量”,切實保障了漁業生態平衡。
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年上網電量約7.76億千瓦時,年均利用小時數2588小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為電網節約標煤約23萬噸(火電煤耗按321克/千瓦時計),可相應地減少燃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硫0.57萬噸,一氧化碳53.1噸,氮氧化合物0.495萬噸,碳氫化合物21.1噸,煙塵0.24萬噸,減輕排放溫室效應性氣體二氧化碳63.7萬噸,灰渣5.53萬噸,此外還可節約用水20.84萬噸。減少相應的水力排灰廢水和溫排水等對水環境的污染,生態效益顯著。
目前,遼寧省電力供應仍以煤電為主,本項目將有力促進當地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提升清潔能源比例,為我國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進程中,三峽能源將繼續攻克關鍵技術,踐行示范引領,有力促進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推動海上風電全產業鏈改革發展,助力做好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向藍色海洋闊步進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