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3日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海油”)新能源分公司獲悉,中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于2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完成浮體總裝,標志著全球首座水深超百米、離岸距離超百公里的海上半潛式風電項目主體工程建設完成。
海油觀瀾號”平臺邊長超80米,高約35米,重量近4000噸,風機將安裝在中心立柱上。 董志剛 攝
據介紹,“海油觀瀾號”平臺由3個邊立柱和1個中心立柱組成,邊長超80米,高約35米,重量近4000噸,風機將安裝在中心立柱上。項目投產后,風機所發電力通過動態海纜接入海上油田群電網用于油氣生產,預計年發電量達2200萬千瓦時,可節約燃料氣773萬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
“海油觀瀾號”平臺將安裝于距廣東湛江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該海域風急浪高,歷史最大臺風中心風力近17級,這對風機平臺的設計挑戰巨大。
中國海油“海油觀瀾號”海油工程項目經理華斌表示,項目團隊通過優化平臺尺度、增設高效阻尼結構等技術創新,使該浮式風電平臺在極端臺風條件下傾角不超過10度,具備抗最大17級以上超強臺風能力,可在每秒84米的風速下保障風機安全,避免海浪破壞風機葉片。
據介紹,“海油觀瀾號”由中國海油首次自主完成深遠海浮式風電的研發、設計和建造,在單位兆瓦投資、單位兆瓦用鋼量、單臺浮式風機容量等多個指標上,均處于中國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楠表示,中國浮式風電起步較晚,技術基礎相對薄弱,但正加速推進商業化探索。預計到2026年,累計裝機容量有望突破50萬千瓦。
李楠說,浮式風電應用前景廣闊,不僅可以就地消納,為遠海設施供電,亦可協同發展海洋牧場、海水制氫、海洋旅游、海洋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綜合能源島等跨界融合的海洋產業新生態。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化開發,疊加綠電溢價效應,浮式風電有望超預期實現平價開發。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顯示,中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在中國近海水深5至50米范圍內,風能資源技術開發量為5億千瓦,而深遠海風能可開發量則是近海的三四倍以上。
近年來,中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持續增長。截至2022年,中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預計達3250萬千瓦,繼續保持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全球首位,并向深遠海加速發展。
據統計,“十四五”期間,中國規劃了五大千萬千瓦海上基地,各地出臺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規模已達8000萬千瓦,預計到2030年累計裝機將逾2億千瓦。(胡耀杰 蔡亞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