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輛裝滿了農產品的冷柜車沿開陽高速向東駛去,3個半小時后這車剛剛采摘的果蔬就可出現在深圳人的餐桌上;另一邊,一輛載著機械設備的載重卡車緩緩開向沿海碼頭,準備著物資的出口。在開陽高速上,流通的不只有往來的車輛,還有隨車而來的人流、物流、現金流。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開陽高速是珠三角連接粵西地區的主要通道。2020年12月底,開陽高速實現雙向八車道通行后,進一步改善了江門、陽江、茂名等地區投資環境,對促進粵西地區融入珠三角、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4月27日,“沿著高速看中國(廣東)”主題采訪團的大巴駛離佛開高速,沿開陽高速繼續西進直抵陽江,記者可親身感受通達的高速路網給陽江旅游業、工業、農業帶來的巨大變化。通過不斷筑牢外聯大路網,陽江積極承接珠三角向粵西的產業輻射,集聚自身發展優勢,積極發展沿海旅游業,以陽江高新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加快打造千億級合金材料產業集群、世界級風電產業基地,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彰顯。
看旅游業
“六澳之首”盡顯漁家民俗風情
2020年大澳漁村游客接待量達12萬人次
“大澳賺錢大澳花,未到大澳莫歸家……”在陽江市陽東區東平鎮大澳漁村,記者在大澳村口聽到了漁民正在唱著這首疍家咸水歌,歌詞一語道盡了大澳漁村當年的繁華盛況。
大澳漁村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較為完整保持古漁村古漁港風貌的旅游景區,具有深厚的海洋歷史文化。它是中國古代南?!昂I辖z綢之路”必經的重要港口,史稱“六澳之首”。目前,大澳漁村內保存著380多米長的具有明清特色的前店后坊商業街古建筑,沿街有古商會舊址和80多座完整的疍家民居?!皾O家民俗風情館”是全國首個漁家文化專題館,也是陽江著名博物館之一,館內收藏了500多件歷代漁民生產生活用具、服飾和婚嫁器物等用品。
陽東區東平鎮宣傳委員洪倩章告訴記者,從西部沿海高速三山出口到東平鎮只需要15分鐘,幾乎每個周末都有超過2000名游客來到大澳漁村游玩,2020年,整個大澳漁村的游客接待量達到12萬人次之多。
“近年來,大澳漁村結合鄉村振興工作,投入大量資金對漁村進行更新改造和整體提升,并充分發揮人文特色,將疍家文化元素融入到漁村的建設中來。” 大澳村黨支部書記楊懷鍵說。
以大澳漁村為代表,陽江市正不斷推動濱海旅游發展,目前已成功打造了一批以濱海旅游為龍頭、以海絲文化為重點的旅游項目。2019年1-8月,全市接待游客1913.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32.6億元,增長12.3%。
“音樂與刀”剛柔并濟相融合
陽江十八子挖掘文化內涵助推產業升級
音樂如何與刀建立聯系?這一切都源于十八子集團的總經理李積回,身為成功企業家的他,興趣愛好則是收藏音響。他在陽江十八子工業旅游示范點的二、三樓建起了一座超3000平方米的世界發燒音響博物館,收藏經典音響達上千件,名器遍及全球,橫跨中外300多年音響歷史,見證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數百年音響發展歷程。該博物館免費對游客開放。
“在我們刀具的生產過程中,會碰撞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就像是美妙的音樂?!睂τ谝魳放c刀的關系,陽江十八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佩月如是說。
作為“中國刀剪之都”的陽江已有1000多年的制刀史,五金刀剪是陽江市首個年產值突破500億元的產業集群。目前,陽江五金刀剪產業產量約占全國的70%,出口量約占全國的85%,產品遠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其中龍頭企業發揮的帶動作用不容忽視,而創建于1983年的陽江十八子就是其一。
陽江十八子注重挖掘工業文化內涵,找準文化與旅游的切入點,音樂與刀的融合讓十八子刀剪文化產業實現了轉型、升級。2020年,“音樂與刀”研學基地被評為“廣東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陳佩月透露,據不完全統計,研學基地近三個月的接團人數達1萬多人。
“音樂與刀”是剛柔并濟的,如果說陽江十八子工業旅游示范點是其柔和的一面,那么陽江十八子產業的發展就代表著其“剛硬”的一面。30多年間,陽江十八子持續進行改革創新,生產規格上千種刀具產品,其主打產品“十八子作”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重點培育和發展出口名牌”。
陳佩月認為,陽江十八子品牌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與交通發展緊密相連。開陽高速建成通車后,從廣州至陽江僅需2個多小時,陽江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陽江十八子刀也隨之被越來越多人熟知、認可。此外,交通的改善還吸引了大量廣深等地的相關人才,為傳統刀剪產業注入了新活力。
看農業
現代農業技術賦能
稻瘟病抗性鑒定影響力擴大至世界
陽江之行的最后一站,記者來到陽江市(白沙)省級現代農業園。該園區總面積200畝,含旱地180畝、水田20畝,由陽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承建,2010年被評定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018年被定為陽江市科普教育基地。
陽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黃顯良告訴記者,該園區承擔著國家玉米區域試驗,省水稻、甘薯、花生等農作物區域試驗,稻瘟病抗性鑒定和監測等科研任務。“稻瘟病是水稻生產上潛在威脅最嚴重的病害之一,稻瘟病抗性鑒定主要應用于水稻品種和新品種選育過程中的抗病篩選?!?黃顯良解釋道。
通過努力,該園區已成功成為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稻、甘薯(馬鈴薯)創新團隊綜合試驗站。通過充分發揮園區小氣候環境優勢,稻瘟病抗性鑒定已成為本園區的一大特色,在全省,乃至國內外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長期與國際水稻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科院和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高等院校保持著緊密的合作聯系,目前,每年參試品種達300多個,稻瘟病參鑒材料達2000多份,為全省、全國,乃至國際的稻瘟病抗性鑒定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陽江有省級‘菜籃子’生產基地23個,13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是廣東省糧食、蔬菜、水果、花卉、南藥、水產、畜牧、林業的重要產區之一?!闭劶瓣柦r產品的生產運輸問題,陽江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鐘保遷表示,目前陽江的農產品市場主要面向珠三角地區,通過高速公路,即可將農產品運往全國各地,運至廣深地區只需兩個半至三個小時。
看工業
國內首條冷軋不銹鋼行業“智能化”機組建成
陽江全力打造千億級合金材料產業集群
在一個不銹鋼生產車間內,幾乎沒有人,由智能控制的無人天車輕松地即可把鋼卷吊放到生產線上。智能無人行車、上下卷、焊接、磨輥、軋鋼、加酸、打包等智能化技術一應俱全。這不是設想,而是記者在陽江高新區的陽江宏旺實業有限公司所看到的情景。
該公司由宏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是宏旺集團在華南區域的戰略布局項目。實現全廠集中控制,產線“無人化”運行是其最主要的生產特點。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車間內有一個控制室,數十個屏幕上可以實時監控生產的各個環節。原來一個車間需要六七百人作業,智能化改造后只需要250人左右。
記者了解到,2019年10月,陽江宏旺實業有限公司一期年產70萬噸四機架連軋連退酸洗聯合機組順利試產,該機組將軋制、退火、酸洗等傳統分段式工藝全部串聯起來,成為國內首條冷軋不銹鋼行業“智能化”機組。二期年產50萬噸精密不銹鋼冷軋板帶項目于2020年10月完成試產。全面建成后,將形成120萬噸精密不銹鋼冷軋卷板的生產規模。
“高速公路對陽江發展的帶動十分明顯,目前陽江千億級合金材料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產業鏈全部貫通,集群引進項目10家,總投資168.9億元,全部達產產值可達1030億元?!?陽江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謝彥舉告訴記者,未來,陽江高新區將圍繞打造廣東沿海經濟帶的戰略支點,瞄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千億級合金材料產業集群。
2025年陽江風電整機年產將超500套產值達750億
全國最大風電裝備制造集聚區正在形成
在陽江高新區港口工業園,陽江市規劃了7.4平方公里的風電裝備制造全產業鏈基地,彰顯著其舉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級風電產業基地建設的決心。日前,記者踏入風電產業基地,入眼所見是長達80多米的巨型風力發電葉片,它們像銀白色的機翼,整齊排列在大地上。據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副總裁王冬冬介紹,這些風電機所產生的電量將經過海底電纜返回陸地,經變壓后匯入電網最終輸送至千家萬戶。
海上風力發電是什么概念?王冬冬告訴記者,海上風力發電的能量巨大,一臺11兆瓦風力發電機一小時額定發1.1萬度電,一臺這樣的機組可為1.5萬戶三口之家供電。
目前,陽江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初具規模。高新區內已有21個總投資近200億元的裝備制造產業項目落戶,其中明陽整機、明陽葉片、金風整機、中水電塔筒、粵水電塔架等7個項目已經建成投產,中車電機、東方電氣、東方海纜、禾望變流器等14個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高速路網的建成對風力發電葉片的運輸十分重要,葉片長達80多米,只有高速才有足夠大的轉彎半徑和足夠高的限高,通過高速陸運才能將葉片運輸到相應的碼頭。”在交通路網的完善建成以及產業集群帶動下,王冬冬預計,到2025年,陽江風電裝備制造全產業鏈基地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風電裝備制造規模最大的集聚區。
“現在整個陽江的海上風電配套服務也在加快完善?!标柦邪l展和改革局副局長黃銳國表示,科技支撐方面,正在啟動“大功率風電機組高加速壽命試驗平臺”等20多項重大課題研究,為解決風電和合金材料產業“卡脖子”問題提供科技支撐;資金保障方面,總規模120億元、首期規模19.8億元的廣東(陽江)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基金正式運營,將有力推動全市風電產業投資建設;人才培養方面,設立了世界首家海上風電學院和金風培訓基地,將為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持和技術保障。
如今,在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建設的風電裝備制造項目基本涵蓋了全產業鏈條,集群效應和規模效應不斷顯現。黃銳國透露,預計2020年陽江風電整機年產超300套,風電裝備制造業產值達350億元;到2025年,整機年產500套以上,產值達750億元。屆時,陽江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2021-05-11 00:00:00:0李竹陽江不斷筑牢外聯大路網,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輻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