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已過,中央氣象臺預計,1月7日至9日,受冷空氣影響,西南地區和中東部大部將有4~6攝氏度降溫。在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值班員廖斌杰密切關注著屏幕上全省電力負荷、水風光等清潔能源發電出力變化,及時合理調整電網運行方式,保障電力電量平衡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一邊是“看天吃飯”的清潔能源,一邊是用電負荷的不斷增長,如何保障電力可靠供應?在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建設的當下,四川各級電網工程陸續投運,為電力保供再添底氣。
從500千伏到1000千伏,提升電網資源配置能力
穿山越嶺,連通川渝。2024年12月27日,1000千伏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投運,切實增強西南電網系統穩定性、運行可靠性和資源配置能力。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從川西等地輸送至川渝負荷中心,提升電力保供水平。
這幾天,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西南分部電力調控中心調度值長李凌川時刻關注川渝特高壓運行狀態,并根據來水情況、電力負荷需求等優化電網運行方式。“目前川渝特高壓運行正常,日平均輸送電量5000萬千瓦時,在電力保供和新能源消納中不斷發揮作用。”李凌川說。
“千河之省”四川的發展離不開水。目前,四川省發電裝機總容量超1.4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規模超1億千瓦,水電裝機規模和發電量均居全國第一。
“從目前運行情況看,四川電網這個冬季用電量水平高于上個冬季。”國網四川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調度計劃處處長王亦介紹。針對冬季電力供應,國網四川電力于2024年9月啟動迎峰度冬電力供需平衡測算,全力做好蓄水存煤工作,提升各類電源發電能力。截至2024年11月底,四川水庫蓄能比達到97%,提前完成度冬蓄水目標并按計劃有序消落。
充沛的水能沿著輸電通道被送往省內與省外負荷中心。“十四五”時期,四川重點推進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水電基地建設。隨著成渝雙城經濟圈加快建設,川渝地區用電需求不斷增長,四川電網逐步從“大送端”向“穩外送、保內供”并存轉變。
“四川省內共有8條500千伏線路,但這8條‘省道’的承載能力已接近上限。”國網四川電力建設部特高壓建設管理處處長唐剛介紹,川渝特高壓的投運將西南電網主網架電壓等級從500千伏提升到1000千伏,并且交流工程可以隨上隨下,以后還可以新建“出入口”,與原有電網連接,保障電力大范圍余缺互濟。
作為一條“上得來、下得去”的電力高速公路,工程提升四川輸電通道送出能力480萬千瓦,最大可提升川渝斷面輸電能力400萬千瓦。此外,阿壩—成都東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也在有序推進,投運后將進一步打通清潔能源資源富集地與負荷中心的電力輸送通道,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用電需要。
隨著川渝特高壓等特高壓交流工程加快推進,四川電網逐步構建省內特高壓交流“三送三受”、跨區特高壓直流“多進多出”大電網格局。國網四川電力發展策劃部主網規劃處專責李晨曦表示,四川跨省跨區輸電規模不斷增大,省內清潔能源送出通道進一步延伸,交直流耦合更為緊密,電網更為復雜。
為此,國網四川電力加快推進特高壓攻堅、攀西電網優化、立體雙環網構建、新能源消納、現代配網建設、安全穩定提升“六大類工程”,不僅使當前電力保供能力“再上一層樓”,也為電力資源更大范圍優化配置打下堅實基礎。
推進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多向發力奠定保供基礎
冬季,用電高峰期、供暖期、枯水期三期疊加。四川電網供需形勢由“豐余枯缺”轉為“豐枯雙缺”,即夏缺電力,高峰短時頂峰發電能力不足;冬缺電量,來水和水庫存水受限導致總體電量不足。
“供給側看,以水風光為主的電源格局高度依賴氣候及來水情況。極端天氣下,最低氣溫、最少來水、最高負荷往往同時發生,給電力保供帶來挑戰。”國網四川電力建設部建設管理處專責董斌說,負荷側看,高峰時段四川電網負荷尖峰特征明顯。
電網一頭連著發電側,一頭連著客戶側,面對復雜形勢和嚴峻挑戰,電網硬件水平的提升,在保障電力供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4年12月12日,為達州市高新區供電的核心樞紐變電站——達州220千伏化工園變電站擴建工程投運。該變電站承擔達鋼、甕福化工等重要客戶電力負荷,對于強化達州骨干電網結構、提升供電保障能力有重要意義。
隨著達州220千伏化工園變電站擴建工程投運,四川電網2024年度10個迎峰度冬重點項目全部投運。10項重點工程包含3項川渝特高壓500千伏配套工程及7項220千伏工程。工程全部投運后,提升各級電網供電能力超320萬千瓦,為電力保供增添底氣。
底氣還源于前移電力防災減災關口。國網四川電力與地震、水利、氣象等部門協同構建多災種監測網絡,提前預設7個Ⅰ類地震災害重點防范地區,建立數字化應急資源感知網絡,可快速統計受災地區電網受損情況。
面對用電負荷增長、風光等新能源發電出力波動、極端天氣頻發多發等形勢,電力保供需要供需協同發力。
挖掘供給側電力資源、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利用、提升水庫整體蓄能水平、全力完成存煤目標……國網四川電力協調各類能源增發穩發,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拓展調節需求響應資源,也成為迎峰度冬工作的重要抓手。國網四川電力細化制訂漸進式負荷管理策略,在常態引導節約用電的基礎上適時啟動產能調控、需求響應等措施,助力電力電量平衡。
從推進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到挖掘供需兩側電力資源潛力,國網四川電力推進源網荷多向發力,為迎峰度冬電力供應增添更多安全保障。
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提高電力保供水平
“四川更大的優勢在于水風光互補。”在2024年5月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四川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代永波說。
迎峰度冬電力保供面臨多重挑戰。在傳統能源為電力保供打下扎實基礎的同時,光伏發電、風電等新能源發電也為迎峰度冬“加把勁”。
在兩河口水電站50千米外,海拔4600米的扎拉托桑山上,柯拉光伏電站超過200萬片光伏板逐日而動;雅礱江下游的臘巴山上,巨大的風車葉片隨風轉動……水風光協同,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源源不斷輸出清潔電能。
為了讓水電、風電、光伏發電更加穩定地輸送至負荷中心,國網四川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計劃處專工鄧扶搖盯著屏幕,查看電網高峰供電能力和電力電量平衡情況:“一批水風光一體化項目于2024年12月底并網運行,提升高峰時段供電能力。”
在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進程中,國網四川電力從規劃入手解決問題。結合本地特色和發展需求,國網四川電力加強新型電力系統規劃,范圍從電網規劃向源、網、荷、儲、技術、市場、政策等新型電力系統全要素規劃轉變,深度從常規電源、典型場景為主向新能源為主、不確定性場景及極端天氣場景轉變。
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不斷提升,為迎峰度冬電力保供提供了更大的安全裕度。從調節能力看,四川用電負荷最大峰谷差已超2000萬千瓦,超過最大用電負荷的30%。
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小金川流域梯級水光蓄互補聯合發電系統示范”項目入選公司新型電力系統示范標桿名單和典型案例集。四川電科院系統技術中心專責史華勃介紹,發電機組是抽水蓄能電站的“心臟”,項目應用的變速抽水蓄能機組可在百毫秒之內通過轉速變化來完成功率調節。比如一朵云過來遮住了光線,光伏出力急速跌落,變速抽水蓄能機組能在百毫秒內提升出力,確保水光蓄互補電站出力按計劃進行。
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此前,公司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套電網側構網型靜止無功發生器(SVG)在四川成都500千伏廣都變電站、玉堤變電站投入運行。SVG是一種動態無功補償裝置,可提高電力系統電壓的穩定性。該設備投運后,±500千伏德陽—寶雞直流輸電工程在負荷高峰時段的送電能力從約120萬千瓦提升至約220萬千瓦,相當于在成都新建了1座100萬千瓦的發電廠。
向西,推進川西清潔能源匯集站延伸;向東,拓展負荷中心特高壓交流站布局,實施特高壓交流重點工程,推動建設隴電、疆電、藏電等外電入川通道……國網四川電力加快建設以“堅強電網、立體樞紐、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為特征的現代一流電網,為保障電力可靠供應、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保障能源安全提供堅強支撐。(記者 王頌 通訊員 杜相益 隋之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