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師。
卓越工程師是指“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我國以實質化校企聯合培養為牽引,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近年來,南方電網公司把卓越工程師培養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深入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南方電網公司始終牢記“國家隊”使命,始終保持高度重視、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決扛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責任,以深化工程碩博士產教融合培養改革為切入點,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抓手,以實現組織形式、導師隊伍、培養要素、評價機制的深層次變革為保障,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體系不斷迭代升級,將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試點任務作為服務國家戰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能源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從‘駐企參培’到‘留企入職’,產教融合培養不僅幫我了解了公司業務發展情況、積累了團隊協作經驗,讓我在公司的身份轉變無縫銜接,還指引我以更寬更高更遠的視野,把個人職業發展同企業發展、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南方電網公司與重慶大學聯合培養的首批工程碩士生董震表示。他從全國2100余名專項試點碩士生中“脫穎而出”,有幸成為全國67名以實踐成果代替論文申請學位的碩士生之一。
“雙喜臨門”的董震只是南方電網公司深化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改革的一個縮影。三年來,公司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1所高校聯合招收培養工程碩博士400余人,以共建產教融合新生態、共筑校企協同新范式,探索卓越工程師聯合培養“兩互促、四確定、三共建”的改革實踐之路。
在落實國家戰略中“兩互促” 構建多元協同育人生態
“清華大學為國家戰略落實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和人才支撐,期待雙方以此次簽約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平臺機制合作共建、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創新人才聯合培養,更好推進世界一流企業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孟振平今年4月在公司與清華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時表示。該份協議簽署以“打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范”為目標,充分發揮各自產學研資源優勢,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共同打造能源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如何找準企業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中的坐標方位?南方電網公司注重戰略牽引,強化頂層設計,將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放在一體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來考量,深化兩大領域戰略舉措落實的互促互融。
攜手華中科技大學共同打造智慧能源技術中心,與武漢大學聯合建立電力碳中和聯合研究院,成立南方電網—澳門大學碳中和智慧能源電力聯合實驗室,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南方電網聯培基地……“結合我國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需要,我們聚焦電力人工智能、數字電網、新型儲能、電力新材料等前沿戰略方向深化卓越工程師聯合培養。重大能源課題的設立為在校工程碩博士將所學變為所用提供用武之地,工程碩博士生的引入也為這些重大能源課題推進注入了新銳力量。”筆者從南方電網公司人力資源部了解到。
按照國家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精神,南方電網公司充分發揮作為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的示范作用,研究出臺《公司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工作方案》以及《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試點工作方案》《聯培研究生激勵保障清單》等成套支撐性制度,進一步深化校企雙邊合作,擴展合作邊界,豐富合作內容,創新搭建以學科交叉、工學融合、職業導向、國際視野為特色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持續縱深推進校企合作,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南網特色、行業一流水平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樣板間”和人才發展“生態圈”。
在聯合培養實踐中“四確定” 打造立體交互育人模式
2024年5月,我國首個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在廣西南寧投產。這不僅標志著我國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首次實現規模化應用,也給重慶大學2022級工程碩士董震及導師、同事們歷時一年多的科研攻關畫上圓滿句號。
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世界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工程教育師資力量不強、科研任務與工程能力培養脫節、重知識輕實踐等問題,培養體系、培養方式滯后于實踐需要。南方電網公司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中堅持問題導向,將“實質化”貫穿聯合培養始終,推行了“定領域、定項目、定導師、定對象”的“四確定”實踐模式,形成“導師指導+項目研究+任務鍛煉+工學交替”的立體交互式培養模式。
突出交叉性、前沿性、實踐性定培養領域。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華南理工大學2022級工程碩士李筱茜,立足南網數字集團構建電力行業大模型知識庫,努力研究解決電力行業知識文檔體量龐大、檢索響應效率要求高等核心問題,所提出的技術方案成功應用于電力客服大模型構建,成功把人工智能技術轉化為電力行業生產力。鈉離子電池儲能研究方向的董震,依托南網儲能公司推進新型儲能多技術發展、多場景應用,用個人及導師同事團隊的理論研究成果指導工程實踐,參與工程設計的我國首個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為推動我國新型儲能鋰離子電池占比高、原材料短缺的產業發展問題解決提供了南網方案。
圍繞三類范圍確定培養項目。充分用好科技產業優勢和校企合作基礎,圍繞高校和培養單位正在聯合研究的項目、高校和培養單位計劃聯合開展的項目、公司自有科技項目或者承擔的重點科技項目三類范圍,選定卓越工程師培養依托項目。“工程碩博士改革的意義,是讓我通過項目站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行業真實挑戰之間,找到可以切入、可以落地、可以推廣的技術路徑。”深度參與南網數字集團“基于場景分析的數據安全監測技術研究”揭榜掛帥項目的華南理工大學2022級工程博士金浩說。“在項目的推進中,我逐漸領悟到工程實踐與學術理論交融是一場知行合一的修行。”同樣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并留企入職的李筱茜表示。聯合培養項目不僅得到了學生的青睞,也得到了高校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充分支持。“校企要把課題庫建設好,而且這個課題是企業的真問題,學生一進來以后他就帶著問題去學習,帶著問題去工作。”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院長李英民總結聯合培養經驗時說道。
深化校企協同合作定培養導師。根據校企雙方確定的專業領域和依托項目,由高校推薦合適的師資作為高校導師,由公司特殊支持計劃人才或戰略級、領軍級專業技術專家作為企業導師。“我們校企雙方導師加強溝通、密切協作,科學確定培養方向,精心選定項目平臺,合理安排研究任務,通過強化產教的深度融合達到了培養預期目標。”董震的企業導師、南方電網公司戰略級專業技術專家陳滿表示。目前,南方電網公司已建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中國工程院院士饒宏領銜,近800名領軍級及以上專業技術專家組成的企業導師庫。“作為首批參與這項改革的企業導師,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者,在與學生的互動中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李筱茜的企業導師梁凌宇感慨道。
精準匹配人才需求定培養對象。在確定項目及導師的前提下,通過重點考察候選人長期從事相關工程領域科學研究和工作的興趣意愿、工程技術相關基礎理論掌握情況、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協同合作能力、工程技術創新思維和潛質,與高校共同選拔確定聯合培養工程碩博士。“我們希望研究生能夠在企業產業發展的平臺上接觸真問題、開展真研究、取得真成果、得到真成長,這要求他們有主動提高創新能力的積極意識和敢于解決復雜問題的強烈意愿。”陳滿在介紹選拔要求時強調。要保障聯合培養目標實現,除了選準對象,還要做好過程的跟蹤管控。“兩年里,我們堅持每季度跟蹤董震的聯培任務推進情況,在重大節點還分別組織學生、導師面對面交流,協調解決問題困難。對董震最終能以實踐成果成功取得學位,我們企業人資部門心里是有底的。”南網儲能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受邀參加重慶大學首屆工程碩博士畢業典禮時說。
在深化校企合作中“三共建” 深化聯合育人協同保障
“第一批次錄取7人,第二批次錄取9人,已引進企業導師3人,正加快引進30余名企業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副研究員張沈習在南方電網—上海交通大學聯培基地2025年度第一次工作組會議上通報基地建設的實時進展。三年來,類似這樣強化聯培工作協同的溝通議事數不勝數,通過共建校企育人平臺、育才項目池、產業創新課程體系,不斷深化保障育人機制。
整合優勢資源共建校企育人平臺。依托南方電網公司在建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勘探選址、工程建設、生產運維全流程,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優勢和產業優勢,將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工程實踐、產業應用緊密結合,把聯培研究生放到大項目、大工程、大電網中去歷練成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入選‘中央企業人才專項行動’單位,這些年我們實施了全球引才工程,邀請院士等國家級人才開展‘大師帶徒’跟蹤式培育,安排他們領銜重大課題、關鍵任務,育人平臺越來越寬、越來越高。”南網科研院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
加強聯合攻關共建育才項目池。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落實“雙碳”目標、破解產業鏈關鍵技術“卡脖子”難題出發,與高校聯合確定攻關方向,投入研究資金,將工程碩博士的招生方向、研究內容、培養環節、考評機制與聯合攻關項目緊密融合,形成校企項目共立共研、成果共孵共用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運用微型無人機聲吶探測技術助力超/特高壓輸電線路智能巡檢的攻關中,我不僅提出了多模態、高置信度的線路缺陷特征提取方案,還研發出適配多種復雜運行場景的聲吶探測成像系統,直接運用在西電東送大通道的智能化運維。”講起在南網超高壓公司的培養實踐經歷,重慶大學2022級工程碩士張小波內心成就感滿滿。據統計,針對近三年聯培研究生,南方電網公司共匹配聯培項目載體154個,總經費超20億元,安排技術改進等工程技術實踐任務256項。
立足產教融合共建創新課程體系。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科學理論體系的指導。南方電網公司積極推進與合作高校間的課程共建,重點推動有南網特色的專業領域核心課程、實踐案例課程、學科交叉課程、前沿講座課程的建設,加強學科交叉、數理基礎、思維方法、實踐能力和工程倫理培養,實現核心課程的“高階性、交叉性、挑戰度”。2025年,南方電網公司正推進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7所知名高校合作編寫新型電力系統、數字電網等8門產教融合教材。下一步,公司還將與相關高校合作編制開發電力人工智能、遠海風電大規模送出、智慧城市電網、電力系統儲能、電力系統仿真、電碳耦合與能源經濟等產業創新教材和課程案例。
據了解,我國下半年將發布《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證標準》,完善工程碩博士產教融合培養機制,建立多級聯動、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培養新體系。南方電網公司將在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的制度指引和部署落實中,持續書寫高質量聯合培養的新答卷。
(謝超 黃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