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粵桂大地遭遇持續強降雨,部分地區累計降雨量達200到400毫米。廣東惠州、深圳、廣州和香港等局地降雨量達到600到700毫米。珠江潮涌與山洪疊加,多地供電受洪澇災害影響較大。
但比暴雨更迅疾的,是南方電網人的逆行腳步——派出人員14021人次、搶修車輛4124臺次、應急發電車123臺次、應急發電機51臺次、排澇車36臺次。
我們選擇將鏡頭對準泡水的絕緣靴、沾滿泥漿的搶修繩——因知風雨無常,唯以專業與汗水筑牢防線。本次專題記錄的不只是一場搶險戰役,更是現代能源企業應急體系的立體呈現。
——編者
廣東電網
全力以“復”
8月7日深夜,隨著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花城名苑小區亮燈,廣東電網公司受本輪強降雨影響停電的45.8萬戶用戶已基本全面恢復供電。
“這次暴雨雨量大,一旦具備搶修條件我們就沖上去搶修,但是暴雨一場接一場,我們一直在復電的路上‘動態清零’,真有點跟暴雨賽跑的感覺!”參與本次搶修的廣東電網公司廣東東莞東南區供電局生計部運維班員黃銳強已經忙碌了十多個小時,眼睛布滿血絲。
面對通行受阻、作業條件惡劣的搶修環境,廣東電網公司堅持央企姓黨,以高度政治責任感組織布局防汛救災,不斷優化搶修資源部署,組織各單位因地制宜完善搶修復電策略,加強搶修作業安全管控,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電網安全運行,全力做到水退、人進、電通。從8月2日啟動防風防汛預警至今,廣東電網公司全省各條業務戰線精銳盡出,累計投入近3萬人,超300臺應急發電車、1000臺應急發電機。
廣東電網公司講政治、顧大局,密切跟進、主動融入政府救災部署,做好災后搶修復電工作的同時,全力配合政府做好應急指揮部、水廠、通信基站、醫院、災民安置點等民生保障場所應急供電保障。
“我們每2小時動態監測累計降雨量和河道水位數據,將相關信息反饋至搶修一線。”在廣東電網公司生產指揮中心,技術人員利用“應急一張圖”系統,開展全省精細化降雨預測,洪澇風險預警信息為應急搶險指揮提供了信息支撐。
持續的暴雨對災區部分用戶用電造成了一定影響,廣東電網公司不斷優化搶修資源布控,組織各單位完善搶修復電策略,竭盡全力盡快恢復用戶供電。
“截至8月6日上午,廣東電網公司已經從廣州、佛山、清遠等地抽調支援搶修人員和排澇車等資源裝備,其中,佛山供電局支援人員超三百人。”廣東電網公司生產技術部副總經理任欣元說,同時在全省安排2.4萬余人做好支援待命準備。
面對本輪強降雨,受災地區的廣東電網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守土盡責,1877名黨員帶頭勇挑重擔、攻堅克難,60個黨員突擊隊、13個黨員服務隊、34個青年突擊隊沖鋒在前,為搶修復電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繆世超 劉通)
廣西電網
爭分奪秒
連日來,廣西各地持續出現強降雨,造成廣西部分電力設施受損。廣西電網公司先后啟動防風防汛四級響應、三級響應,全力防御強降雨,保障廣西電力有序供應。截至8月17日19時26分,廣西電網公司受本輪強降雨影響用戶已全部恢復供電。
廣西電網公司充分利用電網防災減災監測預警系統等數字電網平臺和新成立的廣西電力氣象中心,實時掌握廣西雨量分布和雨情變化趨勢,有效發揮氣象預測預警功能,為應急搶修提供信息支撐。同時,統籌應急裝備、物資、人員等及時開展搶修,千方百計降低強降雨對社會生產生活造成的用電影響。
8月4日上午,受暴雨影響,廣西梧州市蒼梧縣獅寨鎮出現洪澇災害,導致部分道路受損、農田被淹,造成2條10千伏供電線路跳閘,部分區域供電中斷。災害發生后,廣西電網梧州供電局迅速組織人員前往現場,開展故障排查及搶修工作,并安排應急發電車保障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用電。
受季風槽影響,8月5日至6日,廣西北海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并伴有短時雷暴大風。“我們排查發現,10千伏營草線遭雷擊斷線,導致鐵山港區營盤鎮部分村屯和蝦塘用電中斷。”廣西電網北海供電局鐵山港供電分局專責陳深武說道:“現在天氣熱,是蝦塘打氧的重要時期,也是蝦塘銷售的旺季,長時間停電將對蝦農養蝦帶來不利影響。發現故障點后,我們立即調集力量開展搶修。”當日18時開始,鐵山港供電分局應急搶修人員克服間歇降雨和道路積水等不利條件,在確保安全前提下爭分奪秒開展搶修作業,于當日22時24分完成全部搶修工作,迅速恢復了正常供電。
8月5日,廣西來賓市大部分地區持續大雨到暴雨,并伴有短時雷暴大風,多條電力線路因雷擊受損。廣西電網來賓供電局搶修人員迅速出動開展搶修。在來賓市象州縣大樂鎮,廣西電網來賓象州供電局搶修人員,連夜更換10千伏大旺線嶺南2號公變,及時恢復了當地村鎮正常用電。8月6日早上,在群山環繞的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面對車輛無法通行的困難,廣西新電力投資集團金秀供電公司的搶修工作人員毅然將沉重的工器具扛在肩上,冒雨徒步2小時到達搶修地點,更換10千伏長侗線面北公變被雷擊的絕緣子,并于當天中午及時恢復了供電。
據悉,截至8月7日16時,廣西電網公司已累計出動搶修人員2810人次、搶修車輛1131輛次和一批應急發電裝備,對因災停電的區域及時開展搶修,快速恢復供電。
(毛雨賢 鄧有雄 龍金迎 陳江業 寧子源 陽文志 駱燕如)
記者直擊
黃江燈火 次第歸來
8月6日21時,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現代印象華庭小區的燈光在因災斷電后再次亮起,歡呼聲和鼓掌聲瞬間響徹云霄。居民唐萍女士在一樓廣場上見證了這一幕,對她而言,再也不用爬16層樓梯回家,是此刻最大的慰藉、最樸素的幸福。
這是暴雨侵襲黃江的第42個小時,卻只是雨停之后的第6個小時。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恢復供電,廣東電網公司1038名搶修人員鏖戰黃江,與降水斗快,和淤泥較勁,織就光明的經緯。
暴雨肆虐 內澇災害十年不遇
時針撥回到8月5日凌晨,傾盆而下的暴雨把黃江鎮“砸醒”。這一下,就是整整兩天,直至8月6日中午,才稍有停歇。
“我在這住了13年,從來沒見到這么大的雨。”唐萍所住的小區是黃江鎮地勢稍高的地段,但也沒能抵擋住暴雨的侵襲,“積水最嚴重時把汽車都淹沒了,黃江真成了‘黃江’。”
8月6日上午,記者到達黃江時,道路積水雖已退去,留下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淤泥遍布路面,垃圾纏在護欄上,還有泡水的汽車滿目皆是,道路救援車沒停過拖車的步伐……
這場暴雨確實罕見。東莞市氣象局通報,受低渦和西南季風影響,4日上午到中午、5日凌晨到早上,東莞市出現兩輪強降水,具有“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小時雨強、強降水中心疊加、內澇嚴重”的特點。黃江正是兩輪強降水相疊加的中心地帶,最大1小時滑動雨量達到了127.8毫米。
暴雨給小鎮帶來的,還有內澇和電力設施故障。“黃江很多小區的配電房建在負一層,積水一旦涌入,不管是設備短路,還是為安全起見主動停運,都會導致用戶停電。”廣東電網公司東莞東南區供電局副總經理陳熾偉說,這次有20個小區配電房受災,最嚴重的小區積水深達5米,搶修難度“前所未有”。
搶修難度大,意味著對群眾影響同樣很大。8月5日6時,眼見水情有擴大的趨勢,廣東電網公司東莞供電局迅速將關口前移,在黃江供電服務中心成立抗災復電現場指揮部。經驗豐富的陳熾偉正是指揮部的負責人。
“我們按照‘先復電,后搶修’的原則制定作戰計劃,水浸小區的排澇與不受積水影響的線路搶修同步進行,只要小區的水一退,搶修力量就馬上轉移到配電房開展作業。”陳熾偉說,對于短時無法恢復用電的,必須派出應急發電車、便民充電車。
為了及時掌握水浸情況,東莞東南區供電局在黃江鎮易澇點安裝了8臺配網智能攝像頭,在發現水情變化時,第一時間作出預警。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有不少地方是第一次受澇。對于這些區域,東莞東南區供電局提前與三防辦、公安等部門建立溝通機制,及時共享氣象、水文、交通等信息,確保第一時間響應。
與東莞東南區供電局一起打這場硬仗的,還有從各地星夜馳援的搶修隊伍。廣東電網公司生產技術部副總經理任欣元介紹,廣東電網公司從國家級電力應急基地(南方區域)及廣州、佛山、陽江、揭陽、潮州等多個供電單位調派搶修人員約400人,排澇車、排澇機器人、排澇方艙26臺(套),東莞供電局更是舉全局之力跨區支援,“必須盡最大努力在最短時間內復電。”
水退人進 復電之路步步向前
8月6日上午,持續肆虐的暴雨轉小,電力設施搶修終于具備了作業的條件。
上午11時,廣州供電局的馳援隊伍帶著“龍吸水”排澇車來到華誠大廈小區,眼見負一層停車場已經完全被水淹沒,最深處的積水高達5米,整體水量將近4萬立方米。而小區配電房正是建在負一層,住戶已經斷水斷電一天之久。思索間,搶修人員已經評估好現場環境,開始架設設備。唯一的水井下水條件不佳,抽水管道需要再深入一點,但灌滿水的管道是非常重的,四五名搶修人員便喊著號子一步一挪,哪怕是微小的5厘米,都可能帶來好的變化。“可以加壓!”一聲令下,排澇車以近乎滿功率的狀態啟動運轉,原先被浸沒的路面慢慢露出真容。
排澇還只是第一步,擺在搶修人員面前的難題接踵而至。6日16時,在現代印象華庭小區,經過排澇車、抽水泵20個小時的接力作業,東莞東北區供電局的搶修人員得以進入負一層配電房,但開關柜已經遭受水浸,兩個高處的計量柜因水汽上升也全部受潮。15名搶修人員不敢停歇半刻,只顧低頭拆解零件、沖洗淤泥、烘干設備,悶熱的配電房里,水霧交織在一起,已經分不清是積水還是汗水。“耐壓絕緣測試通過”“電纜振蕩波試驗通過”“可以申請復電”,捷報頻傳。自排澇開始連續奮戰25個小時后,當天21時,現代印象華庭小區成功復電。
白天尚且有光照明,夜幕降臨之后,沒電的處境則更為窘迫。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搶修人員始終相信,辦法更多。
受水浸影響,疊馨居小區地下配電房的變壓器受損嚴重,存在較大隱患,東莞東南區供電局當機立斷——遷移配電房、更換變壓器。沒有吊車,10余人便肩扛手抬,將2臺5噸重的老舊變壓器抬上地面。顧不上喘息,隨即來到新規劃的地面配電房,安裝2臺全新的1250千伏安箱式變壓器,大大降低水浸風險。而在江海天悅小區,兩臺排澇車夜以繼日運轉,佛山禪城供電局支援隊伍負責人李春暉敏銳地察覺到,車輛尾氣堆積在地下,可能存在有害氣體。為不影響搶修進度,李春暉提前放入通風設備,確保在水退后第一時間開展作業。
這幾天,排澇、搶修、復電,似乎成了黃江鎮乃至東莞市的主旋律。在樟木頭鎮,4臺應急發電車迅速接入受災區域,“先復電,后搶修”的機制高效運轉;在常平鎮,東莞東北區供電局45名黨員在暴雨中亮身份、當先鋒,分組分區加速推進配網修復,為全面復電搶占先機……風雨當前,南網鐵軍的本色愈顯。
經過近60小時攻堅,在搶修通電、發電車保電等措施的共同推進下,8月7日24時,東莞市受暴雨影響用戶已全部恢復用電。
漆黑的夜空中,黃江燈火再次亮起,煙火氣重回人間。黃江鎮的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大家的臉上又重新展露笑顏。
南網報記者 張歡 通訊員 許昌永 林銳健 顧萱 張宇暉 徐靖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