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電網一線近四十年的“老班長”王文成,在一座座變電站中,見證了整個浦東開發開放的過程,看著浦東從一片片農田發展成中國改革開放“新名片”。
今年58歲的王文成是上海浦東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一班班長,也是一位老黨員。39年前,他是跟著師父打著手電筒來回檢修同一座變電站的“學徒”。如今,他是借助自動化先進設備同時運維著近400座無人值守變電站的班組長。多年來,王文成始終秉持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帶領整個班組,擔負起供區的供電安全與責任。
3月30日下午,澎湃新聞《建黨百年 初心之路》大型全媒體報道和綜合傳播項目的全國巡展部分,在位于上海市興業路7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正式發車,上海主題日同時啟動。王文成專程來到活動現場,登上巡展大巴,并講述自己的初心故事。
在稻田里打著手電筒巡檢變電站
1982年的陸家嘴,還是一片農田。那年夏天,19歲的王文成高中畢業,來到浦東供電所工作。在當時,高中算是比較高的文化程度,于是他被安排到浦東比較大的變電站——位于陸家嘴附近的35千伏吳家廳變電站從事見習技術管理工作。
當王文成懷著新奇和喜悅,沿著鄉間泥路一路顛簸來到目的地,才發現這個浦東“大站”竟然建在一片稻田里。電站寂寂、蛙鳴悠揚,想到以后自己要在這片農田里扎下根來,他的心情有些一言難盡。
“當時的浦東尚未開發,無論去哪個變電站工作,其實周圍環境都差不多。”王文成回憶說,如果站在外灘防汛墻上向對岸眺望,浦東一望無際的田野與浦西的繁華市區構成了強烈對比,兩岸似乎被浦江水隔成了不同時代。更有趣的是,當地村民總是稱呼他們這些市區來的人為“上海人”,而當地人去市區辦事,則會說“去上海”。
既來之,則安之。王文成先做了三年學徒,跟著師父每天去變電站巡檢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一個小時。當時的變電站都是敞開式的,而吳家廳變電站處在農田的包圍當中,沒有任何遮擋物,站內的設備運行受天氣影響比較大。因此,在臺風期間、汛期,王文成和同事們要格外注意變電設備和線路。“觀察外面的線路有沒有被吹斷的風險,還要看房屋會不會滲水等。”當時,要在巡檢中發現各類可能存在的隱患,都要依靠自己的觀察和經驗。
第一次去設備間,師父扔給他一只手電筒,還教給他一句順口溜:“運行運行,一支電筒、一雙眼睛。”除了用眼睛觀察,有時候還要聞聞味道、聽聽聲音,摸一摸設備的外殼,依靠經驗來為設備“確診”。比如說樁頭發熱,光靠眼睛很難發現,但是熱點附近會彌漫輕微的焦味。因此,變電站運行在當時是高度依賴實踐和傳承的專業工種。
在師父的傳幫帶和自己的用心學習下,王文成很快就掌握了相關巡檢技能,開始獨當一面。
一刻不得閑的浦東“電網大改造”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隨著浦東“大開發”熱潮的掀起,吳家廳變電站周圍的“蛙聲”也沒有持續多久。延安東路隧道、南浦大橋建成后,多條公交隧道線、大橋線先后開通,“過江難”問題得到了顯著的緩解。隨著新建小區越來越多,為新建的配電站驗收送電成了王文成和同事們日常的主要工作。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浦東電網“底子差”的弊病逐漸暴露出來。20世紀90年代前,浦東電網主要以滿足農村用電為主,規劃上沒有考慮商務區和大規模小區用電。等到一些商務樓宇和大量居民新村建成后,人們才發現一直勉強支撐的老電網早已力不從心:設備負載率居高不下,各種大大小小的故障也多了起來。此外,由于網架結構不完善,發生故障后負荷不能得到及時轉移,個別居民區還發生了長時間停電、重復停電等現象,老百姓意見很大。
為緩解滯后的電力基礎設施和用電需求快速增長間的矛盾,浦東電網人頂住各方壓力,邊規劃、邊建設,邊維修、邊改造,在摸爬滾打中再造了一個新的浦東電網。
在王文成的記憶中,那段時間,浦東新區的電網建設發展很快,幾乎每年都有十幾個變電站投運、送電。連續幾個酷暑難耐的夏天,王文成和同事們都忙得一刻不得閑,設備改造計劃每天都在滾動更新,加班到深夜更成了家常便飯。工作時,常常是這頭新設備剛剛驗收投運,那頭故障停電的搶修電話就響了起來……有時好不容易按時下班,誰知剛一到家就接到調度的搶修命令,只好重返崗位。
后來,大伙索性下班后在班組里支個躺椅休息,等負荷夜高峰過去后再離開。這次難忘的“電網大升級”一直持續到90年代中后期,為如今浦東的可靠供電奠定了基礎。有了電力的賦能,浦東發展也駛上了快車道。
秉持初心確保浦東供電安全
和改革開放一樣,浦東電網發展的腳步一刻也不曾停歇。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變電站的電壓等級越來越高、數量越來越多、供電能力越來越強,35千伏吳家廳變電站從王文成進單位時的“帶頭大哥”,一步步“淪落”為變電站中的“弟弟”。
與此相應的一個有趣變化是,他和同事們再也不會把去市區稱為“去上海”,因為浦東已經成為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一部分。不僅如此,班組里還進了很多外地來的大學生、研究生,為變電崗位輸入了新鮮血液。
“一支電筒、一雙眼睛”已經成為歷史。微機繼電保護、“四遙”自動化、成套組合電氣設備、輸電管廊……電力設備越來越先進,自動化程度也越來越高。部分變電站還運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了傳統的人工巡檢,真正實現了設備狀態的“全景看、在線看”。
在設備升級的同時,王文成的知識儲備也在升級。只有高中學歷的他和同事們不斷學習,逐步掌握了紅外成像、局部放電檢測、機器人巡檢等新技術。以前一組人只能巡檢一個變電站,現在一組人一天至少可以巡檢5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996年,上海電網大力發展中心變電站運行模式,王文成也“走出”吳家廳變電站,來到位于陸家嘴中心位置的東昌變電站擔任站長,承擔著保障上海“金融中樞”供電安全的更大責任。如今,他所在的班組管轄的變電站接近400座,涉及面積210多平方千米,其中,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有65座。
“我從90年代開始做班長,一直堅持沖在前面,以高標準要求自己。2008年入黨后,我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有著13年黨齡的王文成說。在內心深處,他一直牢記電力人的初心與使命,堅守在變電站的運維一線,并帶領班組成員共同努力,確保浦東的供電安全與穩定。
工歇時,王文成喜歡和同事們到東昌變電站樓頂喝喝茶、聊聊天。頭頂上,是陸家嘴標志性的“三大件”和摩天樓群,周圍則是川流喧鬧的車潮和人潮。想起三十多年前蛙聲一片的稻田,再看看如今高樓林立的繁華模樣,他常常會不自覺地揚起嘴角,為自己作為一名見證了浦東奇跡的電力老兵而感到自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