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泛在電力物聯網廣泛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區塊鏈、邊緣計算等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屬于工業互聯網的范疇,是數字革命在能源電力領域迅猛發展的必然產物。
今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了“三型兩網、世界一流”戰略目標。公司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工作部署電視電話會議提出,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是推進“三型兩網”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
公司正積極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落地實施。江蘇南京供電公司就是公司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試點之一。
感知:解決電網運維痛點難點
3月11日14時43分,南京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監測到10千伏平安里線新菜市配變發生故障停電,并通過自動數據抽取發現影響客戶196戶。供電服務中心立即派發主動搶修工單至搶修隊伍,并在工單中將客戶情況等信息告知搶修隊伍。搶修隊伍接單后立即出發,在故障發生10分鐘后到達現場,并迅速開展勘查和設備修復工作,在客戶發起報修之前,就恢復了設備供電。
泛在電力物聯網就是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將電力客戶及其設備、電網企業及其設備、發電企業及其設備、電工裝備企業及其設備連接起來,通過信息廣泛交互和充分共享,以數字化管理大幅提高能源生產、能源消費和相關裝備制造的安全水平、質量水平、先進水平、效益效率水平。
從架構上看,泛在電力物聯網包含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在感知層,南京供電公司選取溧水、江北新區等區域,開展了輸電、變電、配電設備智能傳感器、巡檢機器人等79種感知元件部署工作。
在溧水110千伏南門變電站,主變、組合電器和開關柜上裝有局部放電、溫濕度、智能巡檢機器人等感知元件。這些感知元件以低功耗、高可靠性、智能化為目標,實現電網設備運行狀態的深度感知,提升設備運檢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運檢效率和設備運行可靠性。
通過對電網設備的深度感知,數據采集問題得到解決,而如何應用這些數據是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南京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專職朱雷說:“開展設備主動預警、狀態評價、故障定位等功能研究與應用,是為了實現核心設備的‘可測量、可感知、可預警、可互動’。”
2018年以來,南京供電公司在全市范圍內的配變分支箱出線和智能表箱進線處安裝監測單元,目前累計試點建設20050戶,數據采集完整率達到100%,事件上報成功率達到100%。
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需要大數據、云計算,而大數據、云計算的前提是信息集成、數據共享。南京供電公司構建“站-線-變-戶”統一數據模型,以流程貫通替代數據交換,實現營銷、運檢、調控專業共用“一張圖”,專業數據一次錄入,數據準確率提升至99.5%以上。
通過匯集終端數據,智能分析,南京供電公司實現了專業協同,全面提升了服務質效。故障發生時,該公司可以實現停電范圍精準快速研判,并自動生成主動搶修工單,精準匹配搶修資源,變被動接報為主動搶修。
2018年以來,南京供電公司派發主動工單368張,搶修隊伍平均接單時長5分鐘,搶修時長同比下降8分鐘,推送各類停電信息100萬余條,停電信息告知的準確性達到99%以上。
這一系列數字表明,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實現了電網運營與核心設備狀態的深度感知,增強了電網故障可預見性,引領了檢修模式從“事后搶修”到“事前消缺”的本質變革。
共享:電力無線專網的社會價值
在南京市110千伏旺蘭1、2線3號電力單管塔上,同時掛著運營商和電力無線專網兩層天線。“這是國內首次在同一座單管塔上,同時部署電力無線專網和運營商雙方全扇區天線,這也驗證了基礎設施共享共用的可行性,標志著共享建設向實用化邁出關鍵一步。”南京供電公司信通分公司經理朱紅說。
電力通信網的基本目標是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是電力調度自動化、繼電保護、穩定控制、ERP客服等系統的“神經網絡”。經過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公司現在具備國內一流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擁有近160萬千米的光纖,骨干通信網基本覆蓋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
隨著電網的不斷發展,業務需求也逐漸增多,從建設成本、安全性等多方面考慮,電力無線專網建設勢在必行。這是解決電網“最后一公里”終端交互控制難題,實現電力物物相連,推動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關鍵。
目前,南京供電公司已建成基站224座,覆蓋面積約3100平方千米,約占南京市的三分之一,接入各類業務終端3000余個。“到今年6月底,我們將累計建成基站460座,實現南京全市地表全覆蓋,全面承載公司各類生產控制及管理信息業務,推動無線專網向規模化、實用化發展,為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提供堅強網絡基礎。”南京供電公司副總經理沈培鋒說。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供電公司采用的是1.8吉赫頻段,使用頻段與公網接近,可以支持視頻等寬帶業務,產品供應鏈完善,將來也較容易借鑒運營商的5G發展成果。
“對國家而言,頻段是戰略資源,1.8GHz這個頻段是國家批給能源、交通、海事等行業申請使用的,目前國家電網公司范圍內只有國網江蘇電力獲得了使用該頻段的正式批復。”朱紅說,“我們起步比較早,從2015年就開始了無線專網建設,并持續與南京市無線電管理委員會、江蘇省無線電管理局溝通匯報,隨著電力無線專網建設規模的擴大,他們也看到了我們的建設成效。同時,他們也希望我們和地鐵公司在不同的空間范圍內共同使用1.8GHz頻段,在全國走出一條頻段資源共享的新路來。”
當下,共享理念盛行,公司提出的“三型兩網”建設中就包含建設共享型企業。面向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的大趨勢,樹立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這也體現了公司的社會屬性。
精準:綜合能源服務的效益增長點
3月8日,南京新麗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發生426B開關跳閘故障,導致該企業辦公大樓空調停運,南京供電公司供電服務指揮中心值班人員隨即通過智能采集運維終端上傳的告警信號確認設備問題后,立即與該企業負責人王穎聯系,同時派發主動服務工單,線下搶修人員在半小時內趕到現場。他們發現跳閘開關存在參數設定異常問題,導致空調負荷增加時引起配電房內出線開關跳閘。確認故障原因后,搶修人員立刻檢修,幾分鐘后,大樓空調正常運轉。
這是南京供電公司根據客戶用電數據智能化采集功能,衍生出的代客戶維護用電設備及搶修的新服務模式。
“這是我們一項針對企業客戶的新服務。企業的用電設備一般都是自己運維,隨著數據貫通和智能采集運維終端的使用,我們也在積極培育新興業務。目前的模式是我們向企業提供更專業的代維服務,每年收取固定的運維費用。這樣一來,企業節省了運維人力、時間等成本,我們也拓展了新的增值服務。”南京供電公司市場室大客戶經理王靜萍說。
在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已成為新常態和大趨勢的今天,公司積極順應跨界融合的大趨勢,以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為主攻方向,進一步改造提升傳統業務,同時發揮電網企業的平臺和資源優勢,著力拓展新市場、開辟新領域、打造新業務,不斷培育新的增長動能。
目前,已經有南京浦口經濟開發有限公司、南京生物醫藥谷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江蘇天浦宏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23家企業安裝了南京供電公司的智能采集運維終端。據統計,南京供電公司2018年替客戶排除異常電氣設備和供電問題共計98項,為客戶節約運維成本130萬元。同時,通過企業代維服務,南京供電公司實現業務營收超過800萬元。
“泛在電力物聯網將實現電網業務數據化、智能化,提高電網運行可靠性和資產運營效率,此外,萬物互聯將拓展客戶能效、綜合能源等新興業務。未來,隨著大云物移智等新技術進一步研究和應用,圍繞電力系統各環節的人和物將會連接起來,進一步發揮電網優勢,開拓數字經濟這一巨大市場,形成共享數據的智慧能源服務體系。”對于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應用前景,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張建兵主任評價。
今年,南京供電公司還將推出針對居民側的精細化用能服務。該公司已經成功研發國內首套具有居民用戶負荷辨識功能的智能電能表。電能表內嵌負荷分析模塊,在完成常規電能計量的同時,還能分析用戶家庭進線處的電壓電流等負荷信息,從而指導客戶科學合理用電,也可以為用戶提供節能診斷、用電安全隱患辯識、電器性能評價等增值服務。
“這項服務需要我們有與各種家用電器匹配的用能數據庫。目前,我們的數據庫中包含了空調、電熱水器、各種廚房電器等18種電器種類的近千余個負荷特征曲線。”南京供電公司計量室采集運維專職徐述說。通過啟停試點用戶家中熱水器、空調、電飯煲等家用設備,與后臺系統分析數據得到的電器使用電量、使用時間進行匹配,驗證負荷辯識電能表的識別準確率達到95%以上。
“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我們必須堅持需求導向,樹立互聯網思維,以用戶為中心,從用戶視角進行思考,才能拓展出真正有市場、有需求的增值業務。”沈培鋒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