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為期6天的十五運會深圳賽區首賽——群眾比賽門球項目落下帷幕。場上運動員揮汗如雨,場外供電人為賽事保駕護航。
無人機自主起飛,精準按照既定航線巡查線路;“賽博汪汪”穿行于變電站內,敏銳捕捉設備的一舉一動……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運用“AI+機器人”構建“海陸空”立體化智能巡檢體系,推動保供電從“人海戰術”向“人機協同”轉變,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構筑起數字電網的智慧防線。
“空中尖兵”兼具多項作戰技能,巡檢效率提升6倍
群山峻林間,條條銀線凌空飛架,把光明送向千家萬戶。在深圳,這樣的空中“電力高速”連起來有4300多公里,相當于往返深圳和北京的距離。
“以前我們師父翻山越嶺,用望遠鏡巡檢線路。可即便如此,人眼也難以全面發現鐵塔零件的小問題。而現在,我們有了無人機。”深圳供電局輸電管理所技能專家舒銘杰說道。隨著他操作遙控,占地近1平米的“空中尖兵”瞬間騰空而起,利用“隨身攜帶”的精密儀器給線路“拍照體檢”,幫助保電人員一個多小時即可完成原來人工巡視約1天的工作量,巡檢效率提升約6倍。
“無人機能精確畫出線路和周圍環境的三維模型。這樣我們就能在電腦上快速分析出線路有沒有‘危險鄰居’了。”舒銘杰打了個比方,“當我們發現樹障隱患時,還能用帶有‘剪刀’的無人機‘一鍵精修’樹枝,既避免人員高空作業和線路停電風險,又最大程度保護整棵樹木,可謂‘一舉三得’。”
在變電站,“空中尖兵”同樣“一展身手”。保電人員在辦公室輕點鼠標,即可遠程指揮無人機從機巢出列、自主巡航。“這套無人機電力巡檢系統由南方電網自主研制,目前站內拍攝點位約1900個,可有效彌補地面攝像頭的盲區。”深圳供電局500千伏現代巡維中心站長鐘田勇說。
“依托深圳強大的低空產業基礎,我們積極和本地頭部無人機研發生產企業合作,研究開發電力巡檢無人機,在提高保電效率的同時,拓寬無人機應用場景,助力深圳低空經濟產業加快發展。”深圳供電局十五運會保電辦負責人鄧世聰表示。
“賽博汪汪”無懼復雜環境,半小時完成全站巡查
除了無人機,地面“賽博汪汪隊”也是好幫手。它們的體型與真實犬種無異,卻兼具“十八般武藝”。傳感器、自主導航算法、高清可見光相機、紅外熱成像儀、3D導航雷達……這些智慧元素構筑起機器狗的“五臟六腑”,使其能快速完成紅外測溫、表計識別、異響檢測等任務,并實時回傳巡檢數據,幫助保電人員進行AI智能診斷。
“我們只需在后臺下達任務指令,機器狗便能沿著站內指定路線,對設備‘望聞問切’。”鐘田勇介紹道。目前“賽博汪汪隊”主要負責深圳變電站、電纜通道、配電房等重要保電值守點,即使惡劣天氣和復雜地形也能應對,提升供電突發事件的處置效率。
據悉,今年深圳供電局還在國內首次應用水下機器人進行海上架空輸電線路樁基礎巡檢,完善了“海陸空”立體化智能巡檢體系。“‘AI+人工’集約化、規范化、標準化的智能巡視模式,正逐步取代傳統人工方式。以1座220千伏變電站為例,傳統需要兩人現場耗費約4小時。而智能巡視模式下,僅1人耗時30分鐘即可遠程全覽站內設備。”深圳供電局生產指揮中心生產監測部副主管王勛江表示。
“智慧大腦”全鏈路監測電網狀態,實時數據“一圖掌握”
數字化作戰的格局下,既需要前線機器人,也需要后方“智慧大腦”運籌帷幄。
在深圳供電局電力指揮中心主控室大屏上,十五運會群眾比賽門球項目所在場館—深圳大運中心體育場的所有供電情況都“濃縮”在“保電一張圖”里。供電設施數據實時更新、現場視頻畫面滾動播放,保電人員可以從220伏插座“一路”監測到相關聯的500千伏高壓設備運行狀態,場館供電一有異常就能被捕捉并預警。
“這是我們為十五運會‘定制’的智慧保電系統。系統依托‘數字孿生電網地圖’和國內首次大規模實戰應用的‘電鴻化’物聯網設備,使指揮人員能夠清晰掌握場館電力‘保什么、誰來保、如何保’。”深圳供電局十五運會保電辦電網組長陳作偉表示,該系統在大屏端、PC端、移動端實現“三端”數據互通,指揮指令、異常告警能從指揮部直達一線人員,實現“狀態一網感知、指揮一令到底、任務一線管控、資源一體調配”。
據了解,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深圳賽區共有108個保電場所,涉及深圳電網三分之一的變電站、約450回輸配電線路。深圳供電局正聯合深圳電網智慧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積極運用新技術,筑牢保電防線。“我們將繼續認真落實科技辦賽要求,大力推動‘電鴻’、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保電場所規模化應用,讓體育盛會因科技保電而更加精彩。”鄧世聰說。
來源:羊城派 文:蔣佳元 楊晶晶 郝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