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濟南市市中區將空天信息等列為五大主導產業之一,提出以場景應用為牽引、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基礎設施為支撐,圍繞低空經濟(低空裝備)和商業航天,依托“一園兩谷多點”(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山東未來云谷、望岳智谷等)建設空天信息特色產業園區,布局一批空天信息領域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打造一批專業平臺,引進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激發新活力,重塑新優勢。
走進望岳智谷,剛剛獲得省發改委批復的電力空天技術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正在有序運行,這是山東省首個電力空天領域的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山東思極科技有限公司數字技術部主任張世超介紹,聯合中科院齊魯空天院共建“空天信息山東省實驗室”,與中科院地理所、武漢大學等院校合作,以空天技術賦能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
在模擬沙盤上,衛星與無人機、浮空器等共同服務新型電力系統源網荷儲整體運行生態。“通過衛星直連終端,可以解決海底電纜巡檢的無信號難題。”據工作人員介紹,利用衛星的定位、遙感等技術,還能開展抽蓄電站邊坡沉降監測、輸電線路風偏舞動監測、無人機巡檢、光伏發電功率監測等,他們還研發出電力專用北斗模組,探索應用更多場景,同時在望岳智谷頂樓安裝了2個北斗天線,為研發、測試提供信號基準。
為了更好賦能電力行業應用,研究中心重點聚焦低軌衛星的運行特性,構建了覆蓋通信、導航、遙感三大領域的星座協同數字化仿真系統,已完成了千帆星座、星網星座、北斗星座、吉林一號、高分星座等通導遙衛星在軌數據模擬,具備多星座協同仿真、過境預測與鏈路分析的能力。目前,電力北斗精準服務平臺部署了169個北斗基準站,與衛星構成精準位置服務網,去年開始服務山東全域2852架無人機、568個無人機場,依靠厘米級高精度定位,規劃航線、提供導航、自主巡檢。無人機攜帶遠紅外攝像頭等執行消缺巡查、通道環境巡檢等任務,利用AI技術輔助發現隱患,及時處置。每年飛行超20萬架次,確保了輸電線路的安全穩定運行。
截至上半年,山東累計并網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9118.4萬千瓦,居全國第一。新能源唱主角之后,電網穩定運行成為首要任務。如果能夠預測光伏發電量,無疑是突破口之一,山東思極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團隊正在攻關“光伏場站發電功率精準預測技術及應用”,這是今年省科技廳批準立項的山東省重點研發項目,集中力量研究光伏潛力識別、氣象監測、發電功率預測等關鍵技術,并開展典型場景試點應用,破解建設新型電網的瓶頸。
今年3月19日,泰安首次將浮空器應用于電網場景。“目前,我們準備把系留氣艇用于監測特高壓輸電線路工程現場的安全管控。”張世超表示,浮空器的可視半徑達36千米,搭載的光學設備可精準監測施工人員、機械設備,同時無排放、無噪音、可回收,不受動力限制,單次連續駐空時間超過7天。他們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空天+低空”全要素服務平臺——“火石千帆”低空智聯共享平臺將深度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浮空器等前沿技術。一張0.3米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顯示一個變電站周邊區域的實景三維圖,可以精準辨識沿線的塑料大棚、反光膜、地膜等易飄浮物。融合多源數據分析,平臺自動排查植被超高生長、新建房屋安全距離不足等靜態風險。
在望岳智谷西北大約1000米的位置,就是正在謀劃建設的山東電力戰新產業園,一期規劃占地68畝,滿足科研辦公、智能制造、物資倉儲等需求,吸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打造“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左右鄰就是產業鏈”的集群化發展模式。
來源: 大眾日報 記者 趙國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