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福建廈門35千伏梅墩線附近,一架無人機對該線路部分區段開展仿線巡檢。一個多小時后,無人機內置的仿線飛行配套系統自動生成一份缺陷檢測報告。對于報告內顯示的樹線距離過近等4項隱患,廈門供電公司運維人員及時跟進處置。這次作業用到的輸電線路無人機導線精巡技術由該公司陳國信勞模創新工作室研發,大幅提升了輸電線路巡檢效率。
陳國信(左三)為工作室青年員工講解無人機輔助帶電作業工具的使用方法。張榮招 攝
創新工作室帶頭人陳國信深耕輸電作業領域,曾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等榮譽。“創新不能閉門造車,要腳踩泥土。”這是陳國信經常說的話。2012年6月,廈門供電公司成立了以陳國信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下設帶電作業、輸電線路、電纜技術3個專業組,現有成員27人。工作室曾獲評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從日常工作中捕捉研發靈感
廈門是一座海島型城市,山峰眾多。當地大部分輸電線路穿山越海,給日常巡檢帶來不便。2017年7月的一天,工作室7名成員到110千伏山鼎Ⅰ回一基鐵塔附近檢修。大家用操作桿往導線上懸掛滑車時遇到了難題:周圍樹木叢生,細長的操作桿難以伸展。當天,他們用了半個多小時才將滑車安裝在導線上。
當時,無人機已廣泛應用在電力領域。“能不能讓無人機飛到高空,代替人工安裝滑車?”陳國信和工作室成員進行了討論。他參考夾娃娃機的設計原理,和成員們在無人機上安裝可以抓取滑車的工具。在試驗階段,抓取工具夾住滑車將其掛上導線后,卻無法立即松開。
一個雨天,工作室成員吳李煥無法收攏雨傘,研究一陣后發現是彈片壞了:傘撐開后,彈片從卡槽中彈出,阻止雨傘合攏。他靈光一現,將相關原理應用到抓取工具的設計中,在里面加裝了一枚鋼片。滑車掛上導線后,鋼片自動彈出,可以讓抓取工具與滑車順利分離。
確定研發思路后,工作室成員有的溝通圖紙設計與優化事宜,有的尋找合適的加工店,還有的負責現場模擬優化……2017年12月,無人機輔助帶電安裝滑車裝置研發成功。該裝置已在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推廣,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
工作室成員注重從日常工作中捕捉研發靈感。近年來,電力無人機的應用成了工作室關注的重點。2012年,工作室曾研發雙分裂導線間隔棒帶電安裝工具,以解決220千伏輸電線路垂直雙分裂導線粘連問題。在無人機的輔助下,2024年4月,工作室成員采用地面牽引方式帶電安裝垂直雙分裂導線間隔棒,使單次作業平均用時從以前的3小時縮短至10分鐘。
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計攻克技術難題60余項,研發創新成果18項,相關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7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40項。
讓“金點子”變成“金果子”
7月8日,一場關于“智能機器人在輸電帶電作業中應用”的金點子征集會在工作室內召開。“建議讓機器人更換絕緣子。”“機器人可以緊固螺栓、更換插銷。”……成員們爭相發言。最后,其中7條建議被納入工作室創新智慧庫,以待進一步評估。
技術創新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僅靠單打獨斗是不夠的,需要依靠團隊的智慧和力量。為此,工作室設立了職工創新智慧庫,鼓勵成員在日常作業中找尋創新靈感,并組建團隊開展攻關。
工作室還創建了一個點子培育七類成果的“7N法則”,即通過研究1個項目,形成1項核心技術、申請2項專利、寫1篇技術論文、開發1套培訓教材、推廣1套成熟方案、沉淀1套標準流程、培養1批技術骨干。
工作室成員游小華清晰記得第一次牽頭創新項目的情形。2013年5月,他提出研發清除導線纏繞物專用工具的想法,并牽頭組建攻關小組。陳國信和其他工作室骨干為小組成員提供指導。隨著項目推進,游小華越來越有干勁:“就跟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似的,特別有獲得感。”一年后,攻關小組研發出帶電清理導線纏繞物專用工具。該裝置在廈門供電公司推廣,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成員還根據該裝置的實際應用情況編制了一套標準化作業流程。
之后,游小華繼續攻關“多功能間接定位緊固更換螺母工具研究與應用”等項目,逐漸成長為技術骨干。在完善的機制支撐下,工作室成員的創新熱情較高,創新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進一步提升。
每個成員都是創新的主角
工作室實訓基地內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教學場景:技術骨干手把手指導工作室成員操作帶電作業工具,幫助他們提升技能水平;青年員工輪流領學新的資訊、知識,在思維碰撞中尋找創新思路和方法。
“老師傅現場經驗豐富,青年員工思維活躍、理論功底好,兩者應該互相交流學習。”陳國信說。在專業技能方面,工作室推行首席專家與青年骨干結對、老師傅帶新員工的培養舉措,為每位青年員工量身定制培養方案;在創新能力方面,工作室采用項目練兵模式,每年至少開展一項帶電作業項目,研制一套帶電作業新工具,確保成員廣泛參與創新工作。
工作室積極探索“項目驅動、校企雙導”模式,為成員搭建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成長平臺。在無人機輔助帶電作業領域,2017年5月,工作室與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聯合開發多功能智能操作平臺,便于地面人員實時監測無人機帶電作業情況。工作室成員深度參與項目研發,提升專業能力。2023年5月,雙方組建創新聯盟,共同培養實戰型人才,達成“基于無人機協同指揮裝置”項目合作。
目前,工作室1人成長為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領軍人才,13人成為國家電網公司優秀專家人才,多人獲評福建省青年崗位能手、廈門市技術能手等。(郭芷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