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3-5年,感知連接量將呈海量,聯合發電廠商、設備集成與運維商、家電廠商、感知與用能終端商、工商業及居民用戶,構建海量終端互聯感知的產業業態。”7月10日,中國電科院副院長、國網能源互聯網技術研究院院長王繼業在“泛在電力物聯網智能感知技術論壇”上表示。與會專家們也一致認為,通過海量感知終端的規模化建設,各方將分享發展紅利,互惠共贏,最終實現與電網的廣泛互聯,打造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及廣大用戶基于泛在電力物聯網的互聯網生態。
感知層是基礎和關鍵
據了解,泛在電力物聯網是應用于電網的工業級物聯網,在線連接能源生產、傳輸與消費各環節的人、機、物,實現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基于完全信息的數據驅動的智能控制。國網副總經理韓君指出:“實施電網和用戶的全面感知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基礎和關鍵。”
“泛在電力物聯網架構分為五層,即感知終端層、邊緣層、網絡層、云層、人工智能層,首先要部署的就是感知終端層,通過感知連接萬物,首先要把感知系統研究好。”王繼業表示。感知層是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基礎層和數據源,感知終端包括傳感器、電子標簽、量測裝置、監測裝置、采集終端、定位終端、邊緣網關等,可全面實現能源互聯網中發-輸-變-配-用、源-網-荷-儲-人的狀態感知、量值傳遞、環境監測、行為追蹤,以海量數據驅動業務融合、服務提升、模式創新。
“全面感知可解決大電網穩定控制、預測源荷雙側隨機波動趨勢及理解用戶意愿和行為等問題。”王繼業指出。
帶動產業生態鏈發展
與會專家們普遍認為,感知本身不僅是為電網服務,同時也是為互聯網產業構建生態服務,各產業及裝置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中將產生巨大的效率提升。
中電聯副秘書長許松林認為:“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中,應用先進的傳感技術,通過泛在協助、終端IP化網絡等方式實現業務數據的全面感知,能打造開放與共享合作的產業生態圈,拓展新型業務,帶動產業生態鏈發展。”
王繼業表示,通過能源體系各環節的全面感知,將提高新能源消納、發電效率,拉動整個設備產業發展,大大提升工商業用戶用能效率,加快實現電器和家電制造商節能降耗。
因此,泛在感知對感知終端長壽命、高可靠、高精度、高安全、低功耗等特點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未來新型感知終端將具備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標準化等重要技術特征。”王繼業預測。
據了解,中國電科院已在光線傳感、電力物聯網、感知大數據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攻關,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如開展了《泛在電力物聯網感知技術框架與應用布局》《智能電網用戶接口標準體系》研究等。其中,智能感知標準體系規范內容涵蓋傳感器的基礎性指導標準、發電側/電網側(輸、變、配、用)/客戶側典型場景物聯代理和終端的專用標準,以及感知層接入網絡協議標準體系。
感知產業市場空間巨大
國網營銷部計量處副處長周暉表示,目前已接入的4.8億支智能電表和4000萬個采集終端,是故障搶修、電力交易、客戶服務、配網運行、電能質量監測等各項業務的基礎數據來源,在支撐廣域互聯、全息感知、多傳感協同等泛在電力物聯網感知層建設方面具有技術研發及設備研制的先發優勢。
據介紹,現代電力系統在不同環節已實現一定程度的應用布局,在泛在電力物聯網理念下,要突破應用技術、布局框架及可靠性、適用性等方面的創新技術,還要在感知的廣度、深度、密度、頻度、精度等方面提升,確保泛在電力物聯網海量數據源的可控可信、可靠獲取,同時要提升連接的泛在、實時性并支持海量數據并發、實時、系統的協同計算。
感知的意義在于互聯,互聯將促進電網技術提升、資源匹配、質量與效率變革、產業生態在線及用戶的參與和獲得,將是一個巨大的產業發展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