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電網市場在2020年的估值為270億美元(約合1893億元人民幣),調整后的規模會達到2026年的465億美元(約合3260億元人民幣)。”中投產業研究院預測,在此期間,這一市場會以9.30%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
2015年7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推進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開始積極推進國內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建設。在推動微電網建設的近十年時間里,微電網行業進入提速發展期。
隨著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發展,分布式發電日漸成為滿足負荷增長需求、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提高供電可靠性的有效途徑,并在配電網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分布式發電的大規模滲透也存在控制復雜、單機接入成本高、對大電網存在沖擊等問題。
不過,微電網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微電網為分布式發電技術及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整合和利用提供了靈活、高效的平臺,被認為是能源互聯網的重要部分。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印發的《推進并網型微電網建設試行辦法》指出,微電網是指由分布式電源、用電負荷、配電設施、監控和保護裝置等組成的小型發配用電系統,必要時還會包含儲能裝置。微電網分為并網型和獨立型,可實現自我控制和自治管理。并網型微電網通常與外部電網聯網運行,且具備并離網切換與獨立運行能力。
和傳統電網相比,微電網的最大特點是可以對分布式能源進行就地消化、就地平衡,同時也可以和大電網進行能量交換。在工商業區域、城市片區以及偏遠地區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場景微電網能夠實現能源的高效自足,通過智慧能源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優化能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但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各不相同,如何才能精準抓住用戶痛點并進行差異化開發?
在SNEC儲能展期間,萬幫數字能源產品研發副總裁、云產品中心CEO王迪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論是家庭場景下,農村與城市、中國與海外的訴求,還是工商業環境下不同規模的企業對能源訴求,都是多樣不同的,依照每個場景的需求、規模、優化目標,使微電網提出的方案能夠做到隨需而變。
但想要做到隨需而變并不容易,“我們在須彌山大會提出了‘軟件定義硬件’、‘算法定義軟件’、‘場景定義算法’,最后在更高層面實現‘交易連接場景’。每個場景看似分散,但這千千萬萬個獨立的微電網可以通過交易聯通。通過虛擬電廠這類應用將場景微電網進行聚合,再促成交易,最終產生更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王迪說道。
“在中國,場景擴展性非常多,高原的寺廟、牧區的蒙古包都可以做微電網。”王迪認為,基礎設施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就是雞和蛋的關系,先發展了充電樁等基礎設施,人們看到才會買電車,買了電車有充電需求,才可以建更多基礎設施,形成循環。目前,在東部發達地區已經解決了0到1的問題,星星能源要做的是加大網絡密度、提升服務效率。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微電網能夠整合和優化利用分布式資源,但分布式資源具有波動性和隨機性,疊加不同場景用電情況的不同,當前微電網發展處于成長階段,軟硬件技術、商業模式、場景覆蓋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除此之外,當光儲充三種業態融合到一個微電網時,如何調度優化以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仍存在提升空間。“這絕不是制作一個儲能電池何時充放電的普通產品,而是比較大的網絡,現在乃朗寺只是一個微電網,如果寺廟、工廠、家庭等不同場景的微電網再連成一個大網,并在多點之間進行優化,那么復雜度會出現數量級上升,但這就是我們要干的事。”王迪說。
在此次須彌山大會上,萬幫數字能源戰略市場中心副總經理孔彥康介紹了星星能源在拉薩乃朗寺打造的零碳寺院項目。
在擁有700多年歷史的拉薩乃朗寺旁,有一座光儲充放一體化的微電網——靠著山上的500千瓦光伏系統、3臺儲能柜、8座汽車充電樁,讓原本供電不穩定的寺廟在今年實現“綠電自由”。
今年3月以來,乃朗寺已經成功應對了每個月4~5次不同時長的停電,其中最長一次停電后的離網運行時長長達132個小時,“現在我們可以宣布,星星能源部署的微電網系統已經可以長期離網運行。”孔彥康在須彌山大會如是說道。
乃朗寺的零碳寺院項目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切實的便利,但在光伏、儲能行業內卷之下,在地廣人稀的高原地區做微電網似乎是“吃力不討好”,為何星星能源單獨對高原場景做細分布局?
孔彥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每一家企業生存下去都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在高原地區,確實時常發生斷電情況,當地居民也過著更貧苦的生活,我們希望通過微電網技術,在提升工商業盈利能力的同時,能夠真正解決更多的民生問題。即使現在不掙錢,或者沒有工商業掙錢,但依舊能看到這個場景中微電網為社會帶來的價值,這種價值也一定會反哺到企業。”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周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