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7月30日,南方電網公司召開新型電力系統發展暨建設評價標準院士專家研討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群策群力、凝聚共識,以標準引領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新型能源體系構建,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力量。
會上總結了南方電網公司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成效,介紹了《南方電網公司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評價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薛禹勝、沈國榮、羅安、王成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鐘志勇等十余位院士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評價標準、未來發展趨勢深入探討,建言獻策。
院士專家共議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評價標準
以標準建設為抓手引領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標準是行業發展、產品升級的重要牽引。清華大學教授夏清表示:“這是我看到的全國首個關于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標準,為之后南方電網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評價、管理提供了有效抓手。”
圍繞新型電力系統“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五大特征,《標準》設計了五個一級指標,并擴充細化了若干個二級指標,采用綜合評價分析法,實現對各項指標的量化評分,從建設成效和建設進度兩個維度展開評估。
評價指標分為核心指標和創新指標,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電力保障充裕度等核心指標是體現新型電力系統基本特征的最根本要素,新能源參與調度平衡水平、電力電子構網能力等創新指標體現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評價牽引的技術創新方向。
《標準》的制定將對新型電力系統產生何種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王成山認為,《標準》從五大方面提煉出了20多個指標,相當于一把尺子來衡量建設成效,能夠更好認識到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水平,校準未來發展方向,明確發展問題,意義重大。
中國能源研究會雙碳產業合作分會主任、國家能源局西北監管局原局長黃少中表示,南方電網公司通過制定《標準》,將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實踐上升到了標準層面,實現了質的飛躍,讓后續建設都有章可依,避免理念和執行上的混亂,更好地促進新型電力系統發展。
南方電網公司應用新型電力系統全景呈現系統展現了其建設成效
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方面
南方電網公司新能源裝機達1.58億千瓦,超過煤電成為第一大電源,提前一年半完成公司“十四五”新增1億千瓦的目標。初步構建了綠色能源消費生態,南方區域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33%,較全國水平高約5個百分點。
在打造數字電網關鍵載體方面
南方電網公司三年累計投資3961億元加快數字電網建設,全面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柔直互聯主網架,開工建設海南500千伏環網;電網數字化轉型全面加快,現已實現220千伏及以上線路無人機巡檢全覆蓋,3625座變電站實現智能操作,配電自動化有效覆蓋率達94%。
在構建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體制機制方面
南方電網公司推動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在南方區域率先落地,2023年區域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60%;構建綠電綠證市場體系,成交累計超270億千瓦時、2800萬張;服務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建設,聯合地方政府打造“穗碳”“雙碳大腦”等碳監測、碳管理平臺,建成深圳虛擬電廠管理平臺,進一步強化市場供需協同機制。
在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示范標桿方面
南方電網公司因地制宜建設了35個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目前,已完成首批7大場景共8個示范區的評估驗收,推廣應用大規模新能源一體化調控、5G+數字電網等15項創新技術。
下一階段,南方電網公司將持續深化以“兩化協同”促“兩型建設”,加快建設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數字電網,推動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格局,形成以綠色高效為導向的能源消費生態,完善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協同的能源治理體系,服務南方五省區“雙碳”目標實現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專家聲音
王成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
南方電網公司現在已經形成了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已經完成了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一步,滿足了廣州、深圳、珠海等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
新型電力系統是“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支撐,一方面新能源的大規模發展需要新型電力系統支撐,另一方面是能源消費結構的轉變,需要充裕安全的電力供應保障平臺。南網區域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高過全國水平5個百分點,在后續建設中要進一步重視用戶側需求。
鐘志勇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教授
大規模新能源的接入,對電網的投資、安全運行都帶來了挑戰,疊加當下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影響,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大背景下,對大電網提出了更高要求。南方電網公司堅持發展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讓工程師迅速定位電網運行的變化和問題,進而輔助決策,更好保障能源安全供應。《標準》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框架去分析電網的投資風險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區域規劃,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
夏清 清華大學教授
很欣喜地看到,南方電網公司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在柔性直流輸電、區域電力市場建設、數字化及虛擬電廠等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未來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趨勢需要以數字化和大電網平臺為抓手,激活用戶側資源、市場化資源,實現對源網荷儲各個環節的高效統籌和靈活調節。另一方面是以儲能和新能源的結合替代傳統化石資源。未來的能源,不是轉化而來,而是制造出來。下一步南方電網公司可以發揮鏈長優勢,帶動整個新型電網產業鏈的發展,形成中國能源的一張名片,提升國際影響力,這才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未來目標。
黃少中 中國能源研究會雙碳產業合作分會主任、國家能源局西北監管局原局長
未來新型電力系統要做好“加法”,也要做好“減法”。在電源側,“加法”是要大力發展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減法”則是推動煤電有序減少。在電網側,大電網要構建與生產力相適應、更加智能靈活的調度體系,在體制機制方面要進一步深化,推進顛覆性、突破性技術涌現,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記者丨張玲 通訊員丨王科 柴鵬 黃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