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一環,儲能正逐漸應用至各個場景。2023年以來,儲能市場發展呈現井噴之勢:利好政策頻出、技術多元化發展、裝機規模大增、資本密集涌入,多地產業集群崛起。
然而,在儲能“狂飆”的背后,“價格戰”硝煙彌漫、不乏出現“賠本賺吆喝”的情況,加之大規模儲能電站建設以及大容量電芯的使用,對儲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持定力、練好“內功”,找準差異化市場定位、從而擺脫低層次的“內卷”,成為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較多聲音。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推動儲能高質量發展,不能盲目超速,也不能停滯不前,需要小步快跑。
11月初,2024世界儲能大會在福建省寧德市召開。其間,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曾毓群表示,很多企業把儲能行業當作是一個低門檻的金礦,抱著短期淘金的心態進入,導致行業野蠻生長,亂象頻出。
“作為能源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儲能行業不能亂。但能源轉型的需求也要求行業發展絕不能慢,行業必須在快速增長中同步實現高質量發展。”曾毓群說。
曾毓群認為,儲能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以扎實的理論模型、完整的數據和全面的測試驗證作為支撐,創造技術先進的產品。其次,儲能行業要打開視野,為千行百業提供全場景、一體化的解決方案,為自己、為客戶、為全球的能源轉型布好局。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陳海生認為,2024年,新型儲能在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實質性轉變。他預測,未來5年,新型儲能裝機仍將維系50%—60%的復合增長,保守估算2027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97吉瓦,樂觀估算為138吉瓦。
“2025年,行業應重點關注長時規模和短時高頻儲能技術,混合儲能在技術和經濟性上的綜合價值有望逐步形成。”陳海生表示,隨著新能源裝機占比持續提升,電力系統對新型儲能的多元化需求會持續發展,長短時儲能相互補充的發展態勢將逐步形成。同時,不同用戶側不同應用場景也會提出差異化的需求,混合儲能技術對滿足差異化需求、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有重要意義。
科技日報:記者 王禹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