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寧德時代,寧德市形成了享譽世界的動力電池產業集群,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鋰電之都”。隨著釩電池的橫空出世,多地政府都在積極尋求與行業空頭的合作,爭奪“中國釩電之都”這一名號。
而作為全國釩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四川省攀枝花市優勢明顯。2月13日,釩鈦股份公告稱,公司與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大連融科儲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連融科”)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多方面合作開發全釩液流電池及其儲能應用,各方希望聯合把攀枝花打造為“中國釩電之都”。
合力打造“中國釩電之都”
如何打造“中國釩電之都”?釩鈦股份公告透露了四方面的合作。
首先是在攀枝花市建設全釩液流電池儲能全產業鏈。三方同意充分依托攀枝花市釩資源和工業基礎優勢,在攀枝花市合作打造包括電解液規模化生產、電堆和電池儲能裝備制造等全釩液流電池儲能全產業鏈基地。
其中,攀枝花市政府將依法依規在政策支持、示范試點項目建設、市場推廣應用、釩資源保障等方面為兩公司產業項目落地提供良好經營環境。
而釩鈦股份、大連融科將發揮資源和技術優勢,在攀枝花市建設全釩液流電池用釩電解液產線,實現釩電解液規模化生產。大連融科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優先選擇在攀枝花市投資設立全釩液流電池儲能裝備智能制造基地,并協助引導上下游企業進駐攀枝花市,打造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產業園,實現區域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產業聚集效應。
其次,在應用試點方面,兩公司將參與攀枝花市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示范試點項目建設,開展“新能源+儲能”示范,推進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多場景全釩液流電池儲能市場機制建立。大連融科和釩鈦股份分別為相關項目提供儲能裝備和釩電解液保障,同時按照市場化方式承接相關項目。
在金融模式與商業模式創新方面,三方還同意合作探索助力全釩液流電池產業健康發展的釩保供機制、融資租賃等金融模式和商業模式,為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提供釩資源保障的同時,穩定儲能用釩市場價格波動,提升全釩液流電池儲能市場競爭力。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所屬國有企業將依法依規與兩公司開展合作。
最后,攀枝花市政府還將支持兩家公司在攀枝花進行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領域技術創新,政府將依法依規給予科技創新重大專項政策支持。
公告表示,各方希望攜手提高攀枝花“釩鈦之都”釩產業引領能力,建設世界級釩產業基地和釩產業關鍵技術創新中心,提升攀枝花市釩資源在非鋼領域的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推動全釩液流電池產業化、商業化快速發展。
龍頭引領帶動產業鏈
記者注意到,攀枝花市打造“中國釩電之都”的底氣,源于合作方雄厚的實力。
釩鈦股份脫胎于攀枝花本地的攀鋼集團,后者占據了攀西四大礦區中的兩大,為釩鈦股份提供了穩定的原料來源。釩鈦股份2021年年報顯示,其已具備釩制品(以V2O5計,下同)4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同年中國大陸釩制品總產量約13.6萬噸,全世界為21萬噸左右。據公開報道,釩鈦股份為全球最大的釩產品制造商。
另一家合作方大連融科亦為國內釩電池頭部企業,目前已啟動IPO輔導。其在技術方面依托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承建的首個國家級全釩液流電池示范項目的一期100MW/400MWh已完成并網。
大連融科與大連市熱電集團共同建設的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
釩鈦股份與大連融科此前就已在釩電池方面達成合作關系。2021年,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同年簽訂全釩液流電池用釩儲能介質委托加工協議。2022年,雙方繼續簽訂購銷合同,并于10月進一步深化合作,合資成立四川釩融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該合資公司計劃在攀枝花市建設電解液產線,實現產能2000立方米/年,預計2023年上半年建成投產。
需要注意的是,國內搶抓釩電池儲能產業的地區不只攀枝花一地。例如,另一釩資源富集地河北承德于去年在河鋼集團旗下正式組建了承德釩鈦新材料有限公司(簡稱“承德釩鈦公司”)。據承德市政府官網,承德釩鈦公司依托國際領先的釩電池電解液制備及檢測技術,全面推進儲能電池材料及其成套裝備等項目的合作落地,具備了全價態釩電池電解液生產能力,推動釩產業與新能源產業的耦合發展。此外,承德市還在推進釩儲能產業園項目建設。
釩電池前景可期 但仍需進一步降本
在儲能行業中,公認最關鍵的兩個問題是“安全”和“成本”。當下百花齊放的儲能技術路線,無不向著提升安全性、降低成本的方向發展。
在安全方面,釩電池基于其設計原理,具有本質安全性。釩電池的活性物質以液態形式貯存在電堆外部的儲液罐中,沒有燃燒和爆炸的風險。相比之下,鋰電池使用的是高度易燃的電解液,它只能通過外部方法降低燃燒幾率,而無法從本質上避免燃燒。
也是由于電解液與電堆互相分離,釩電池在運行過程中電解質基本不會被損耗,理論上可以實現無限次充放,業內預期其使用壽命可達15-20年。壽命越長,意味著全生命周期成本會更低。
基于以上優勢,釩電池在國內受到政策支持。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及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堅持儲能技術多元化,實現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進入商業化發展初期。
不過,釩電池儲能也有其劣勢,除了當下技術還不夠成熟之外,其初始投入也高于鋰電池等技術。國泰君安測算了襄陽500MWh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項目與莆田500MWh新型鋰電池儲能項目的投資回收情況,在容量規模相同的情況下,前者的總投資為43.2億元,而后者為10億元。
初始投資大可能構成釩電池儲能技術推廣的一個障礙。政府出面在合規范圍內進行補貼、建立試點項目等,有利于協助釩電池產業跨過這個門檻。
經測算,釩電池初始成本可以被更長的使用時間(更多的循環次數)攤薄,全生命周期成本略低于鋰電池儲能成本。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鋰價近年漲幅極大,未來若鋰價格大幅下跌至合理利潤水平,可能導致釩電池全生命周期成本相較鋰電池失去競爭力。不過,若考慮釩電解液的回收再利用(釩電池的電解質易于回收,幾乎可以做到100%的殘值回收再利用),釩電池的經濟性將明顯增強。
評論